余秋雨作品《摩挲大地》读后感(2)

时间:2021-08-31

  关于作者,想必也不必多说,这便是曾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余秋雨。他是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路,改变了中国散文的格局。本人对他的文章也是十分的喜爱。

  那接下来,便来品悟一下文章中所叙述的文化之旅,所包含的人文之理吧。

  这里的文章似乎巧妙的运用了小说式的叙事形态,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的故事性。例如第一篇道士塔的开头:“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这几乎是一篇小说的开头么,余秋雨把传统小说技法渗透到许多文章中去,这使得文章跌宕起伏,充满了阅读张力,让我这位本来不怎么能静下心来看书的同志也不禁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不会感到丝毫精神疲劳。像后来的《都江堰》、《白发苏州》、《三峡》等篇目,均有令人心向往的历史内容,这些都是我原本不知道的东西或是略知一二。但他充分的叙述再加上自己深刻的认识,这便成为了一个个的兴奋点,不断激发着我的阅读兴趣。我不禁为他能使散文做到学术性和通俗性并存,雅俗共赏这种境界而深深的敬佩。

  又如后半部分所介绍的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那也是充满了十足的民族味儿。特别是像是《伞下的侗寨》,他不仅结合了自身丰富的经历,更饱含了感情。譬如结尾处写到“我还会继续寻找生命的归程,走很远的路。但是,十分高兴,在云贵高原深处的村寨里,找到了一把帮我远行的伞。是鼓楼,是歌声,是寨老,是萨玛,全都乐呵呵地编织在一起了,编织得那么小巧朴实,足以挡风避雨,虑念清心,让我静静地走一阵子。”这一段话,不仅道出了作者的心中所想,更是激发了我内心的动力源泉。仿佛我的心脏重获新生,脱胎换骨一般,我也寻找一下我的那把正在编织的伞,我也该是出发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