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的八大招数(11)

时间:2021-08-31

  在《柳候祠》中作用一段诗化的语言为中国的文人作了全方位的评介“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抗争,这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庭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这段文字哪是叙述,哪是议论,哪是抒情,如果用作高考题目,还真的有难度,这就是典型的余秋雨话语模式。

  余秋雨的许多评论富有哲理,而且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雕饰,“理性的启蒙,良知的传递,文明的呼吁,能在多大程度上阻止这类恐怕的灾难”,表达了对纳粹行为及思想的警醒,也包括对中国文革中的狂枉与愚昧的反思。“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以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肯定人的情感是生存立命的基础。“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美。”呼唤真善美是人类走向文明永久的课题。

  余的过多的议论夹抒情使文章显得啰嗦,有些地方也有娇情做作。《莫记窟》一共有四段,第二段用主要篇幅写敦煌壁画的历史与特色,从汉到元,看似夹叙夹议,实是议论为主,文字华丽内容空泛,游离于文章之外。还有不少地方余的议论给人一居高临下的感觉,显示作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解、无所不感的智者和导师地位,这也许与余先生的经历有关,教授学者,常常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也自然地流露在文章中。但正如余自己所说,在文章中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是心的交流,爱的传递,对读者说教那怕是对的,读者也不会买账。

七、华丽典雅绘声绘色的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