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如何写观后感(3)

时间:2021-08-31

  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人民的名义》,要以教育见成效为最终目的。要求党员干部写观后感是通常的做法,要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思,只要能写出他们的真实感受,只要对他们有所触动,文章长短并不重要。

  观看《人民的名义》,党员干部更该主动,去好好吸取其中的教训,去认真品味这道反腐“精神大餐”,让自己的情感随着剧中正能量而不断升华。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三

  反腐从来都不仅仅是中纪委的事,如何扩大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夯实反腐基础,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变政治生态,本来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径。

  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了这个清明节社交媒体最热的话题之一,并引发年轻人纷纷“追剧”。这部被业界誉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无论是人物设定、背景格局还是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都有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更是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国级。

  其实,与现实生活中波涛汹涌的贪腐案相比,剧中的“反角”级别、官场厮杀、利益输送等等,并不特别新鲜,似乎也很难拽得住观众。此剧编剧周梅森此前就曾说过,“公布出来的腐败案件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了作家的想象,生活远远走到作家艺术想象的前面去了。”

  既如此,《人民的名义》为何还能成功地成为话题中心并引领舆论?

  这一方面与艺术产品的“公共性”有关。一部反腐剧一旦播出,评价、衡量它的尺度,就不再是单向的剧情展示、价值输出了,而是必须要经由观众的互动才能完成“共谋”。剧中的情境与观众的体验相遇、碰撞,会有触动、有衍生、有想象,进而共同完成对作品的形象塑造与价值诠释。能不能找到一个契合点,能不能让民众的心声与作品产生共鸣,本来就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