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

时间:2021-08-31

  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二

  《人民的名义》最近热播,火的不要不要的,几乎是可以讲是全民追剧,甚至听说有的地方单位领导下了命令,让收看这部电视剧,于是我这哄娃妈妈也趁着娃不在家突击了一个周末。看完之后,不禁想要写写我的观后感。

  很显然这部剧能够迅速的火起来就是因为这部剧它反应出的现实迎合了时下的主旋律,说出了人们一直想说却不知如何说起的话。大家看的是剧情,欣赏的是表演,联想的却是自己的生活和周遭。不得不说,而我们在看反腐的同时,也可以清晰的从这部剧里面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中国的发展路径,以及伴随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现象。而看完这部剧我也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合上

  典型的例子当然就是电视剧一开始那个,吃炸酱面、朱筒子楼、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某部委处长赵德汉,一个上任4年,贪x数额就达到2.3亿元的贪官,他是“小腐巨贪”的典型代表,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常常在新闻报道中听到在一些征地拆迁和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地区,一个社区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就常常曝光出巨大的贪x数额。赵德汉说,这些钱我一分都没有花,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从小穷怕了。当我看看到赵德汉家中堆满墙铺满床的钞票,而他却每个月只给家乡的老母亲寄回去300元时,很多人不禁逗笑了。我们在巨大的反差之中看到了一个扭曲的灵魂,看到了信仰的缺失,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也看到了腐坏的真实面目。

  二、庸官比贪官更可恨

  剧中有个京州市光明区委书记孙连成,这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不是主演,但戏却特别好。把一个庸官刻画的淋漓尽致,不贪不腐,但也不干事,对组织有情绪,事情是能拖就拖,对上面二皮脸,对下面能糊弄就糊弄,什么事都找人背锅。当他示意下属在信访窗口放个小板凳,“一个最多10块,少则5.6块的”时候,我相信很多观众又笑了,但是更恨呐,一个区委书记把市委的书记的指示都不当回事了,他还能把群众当回事么?一个把什么都不当回事的人坐在领导的岗位上,我们的地区还能有什么指望?老百姓还能有什么指望?其实老百姓对贪官恨,对这样的庸官更恨,之前就有说法,原来拿了钱还能干事,现在不拿钱了,事也不干了。不怪现在很多干部感慨现在的会是越来越多了,以前的领导为了要政绩大刀阔斧为了成绩想出各种办法个干工作,现在的领导干部奉行多干事多犯错,少干事少犯错,不干事才能不犯错,所以就啥事也不干。工作中遇到难题就等靠要。

  三、中国式裙带关系

  也许是影视创作的需要,也许是刻意暗讽,人民的名义里面,裙带关系特别严重,汉大帮,秘书帮,老师是政法委书记,学生就是公安厅厅长,反贪局局长。老公是市委的书记,老婆就是银行副行长,老子是检察长,儿子也是检察官。甚至陆亦可也得跟高育良叫小姨夫,而陆亦可他妈也是法院的一个庭长。这种裙带关系,是中国经济特别是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的一个缩影。这也是当前让一些干部没有动力的原因,而剧中也把这种关系称之为“政治资源”。没有政治资源就很难取得进步,所以很多人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谋求政治资源上,而不是真正的去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而一些缺乏政治资源的人也只能在慢慢的摔打磨砺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排挤中成为庸官,懒官。

  四、信仰的缺失,成为社会的危机

  剧中,老检察长陈岩石和老伴儿把共产党员的“信仰”挂在嘴边,时时刻刻的强调不要忘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公安厅长祁同伟说“其实我们谁都明白,我们都是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一个公安厅长对于这句话的解读足见我们这个社会信仰缺失的严重性。我想祁同伟的这句话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心里话,至少当他和高育良说完这番话的时候,满口人民正义的高育良当时并没有反驳他,而祁同伟和高育良都是省委可能要向中央推荐的人。金字塔的顶端都已经产生了信仰的缺失,又何况是基层的小老百姓呢?中国共产党付出那么多血的代价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在当年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有人肯为了能抗炸药包而入党,可是今天呢?我们缺少信仰,我们谁都不相信,不相信党也不相信政府。这真的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总之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人们的名义》能够取得如此的热度和追捧,让大家都有了共鸣可见是取材去现实,但是播反腐剧,看反腐剧,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腐坏,而是为了反映腐坏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伤害,给大家以警示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