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石潭记世界(2)

时间:2021-08-31

二、在“画中”走进小石潭

  《小石潭记》中的景物描写细腻逼真,文中的各种景致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但仅让学生透过文字来感知小石潭,再怎么发挥想象,小石潭都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环节:

  1、深入阅读课文,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

  学生要准确地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课文,自己去体验、去探究,根据自己人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创作。在阅读──构思──画画这一过程中,激发了学生阅读潜能,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每一幅画都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评画:

  将学生的画用实物投景仪投放出来,要求学生以课文句子为依据,点评出每幅画的优点与不足。如:有──幅画画的是一条小溪及溪边的竹林,学生点评时就指出:“课文中的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及‘其岸势犬牙差互’,而你这──幅画没有画出小石潭的这个特征来。”再有一幅画画的是柳宗元坐在潭边,低头凝视水中的游鱼。学生点评时就指出:“这幅画的优点在于很好地体现了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一个片断,画出了柳宗元为游鱼之乐而乐的情景。”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又能对自己画中的小石潭进行不断的修正、完善。这个教学环节,山眼(文字)中之潭到心中之潭,再由心中之潭到画中之潭,一个幽静秀美的小石潭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学生由“画”走进了小石潭。

三、在“写”中走进小石潭

  通过“读”和“画”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对小石潭有了更具体可感的认识。这时候让学生描写小石潭,就不是无话可写,而是急于要写,乐于要写了。因此,我又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描写小石潭。先请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再以“小石潭真__________啊!”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自己对小石潭的印象。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在“读”和“画”的基础上,学生已是“胸中有潭”。潭中那清澈见底的泉水,怡然自得的游鱼,潭边那奇形怪状的岩石,互相缠络的古树翠蔓……这种种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已是呼之欲出了。此刻要组织语言来描写小石潭就如蚕茧吐丝,源源不断。因此,学生胸中之潭又化为笔下之潭,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又走进了小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