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3)

时间:2021-08-31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⑵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⑶ 体会本文融情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 介绍作者背景,导入课文。

  ⑵ 主要采取朗诵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学习本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⑵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突破】

  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教学时应该反复领读、齐读、提名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了解与作品有关的史实。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标注的字词。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学生赏读课文

  1、范读课文,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指导学生理解文章: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课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⑶ 文中的动与静。

  ⑷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与情

  4、教师点拨:

  ⑴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⑶ 对比: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三、作业

  课后练习二。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说说柳宗元的故事——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柳州生活,或者柳宗元笔下的故事——如:《黔之驴》、《临江之麋》等

  二、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 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全石/以为底”“其岸势/犬牙差互”)

  3.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