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个啥

时间:2021-08-31

  《状元是个啥》说的是高考过后成绩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关于高考方面的思考题。

状元是个啥

  六月份最热的话题自然是高考,高考结束之后最热的词汇是啥?状元!

  自从可以查到分数之后,无论是和自己有切身关联的还是基本上没有任何联系的,都会关注一下高考成绩。外行看热闹,内行也在看热闹;皇上着急,太监也也着急。无论是坊间的说道还是网络上的疯传,信息铺天盖地,恐后争先。一刹那之间,人人都是自媒体,处处都能传播平台。真乎?假乎?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都能整几句,算是与时俱进。

  内容很狭窄,无非就是哪个学校考得好一些,哪个孩子考得好一些;哪个学校考得最好,哪个孩子考的最好。当然,每个学校都有足够的理由和语法能力以最好的姿态站在媒体面前,反正都是第一。比如有的学校讲达线率第一,有的说高分人数第一,有的说超过计划比例第一,还有的说进步幅度第一……反正不是专业学逻辑的大约也辨析不出个所以然。好在,这个游戏也腻味了,闻者也都能心照不宣,你吹你的,咱不信可以吧!倒是谁考得最高赖不掉,所以,除了自家参考的孩子之外,焦点集中在哪个“状元”身上。

  “状元”这个词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是非常之高的,普及到下里巴人和穷乡僻壤。一来这个词语的资格老,科举开张之后,状元应运而生,科举废除之后,他依然坚挺地活着并至于终极无限,目前已经一千三四百年,而像“人民”“革命”“科学”这些词语太年轻了,一百来年,还有像“鲜肉”这些词语甚至也就三五年的样子,不能比的。再者,传播的渠道很多,就我的记忆来讲,村里的老人一个字不识都知道,因为戏文上总是有一个帅气但潦倒的状元郎,还有一个娇媚且绝对痴情的白富美,然后一起奔向幸福的生活,满足了所有人对于功成名就的幻觉。

  科举应该是中国文明对于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这项制度的最大好处在于打通了自下而上的渠道,让这个国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拔一些人才,给这个国家注入了一些积极上进的活力,不至于死水一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夜看尽长安花”都是科举成功之后的即兴发挥,所谓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光宗耀祖不谈,金钱美女自然不在话下。“铡美案”自然不是真的,可类似的事情太多了,据说宋朝的时候流行抢亲,你小子前脚考上了状元,遛街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能让人家给拽进洞房了去了。这好像在一些戏曲当中也有反应,也非凭空杜撰。

  主子也乐意这样。倒不完全是冲着选材这块考虑,还有稳定的因素在里面。面对天下读书人,李世民张口就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一副得意,其实,他还有一句话没说,那就是从此以后,读书人可以安生了。回家读书去吧!别生什么幺蛾子了。所以,翻看历史,几乎就没有读书人造反,只要有第二条路可走,有几个愿意滚刀口啊!洪秀全、李自成要是当真就考上了举人没准就没有大顺江山和太平天国,也不知得少死多少人啊!

  所以,科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安抚天下读书人。就像买彩票,尽管谁都知道中奖率极低,可是总是能筐住数以万计的人,在那儿傻傻地等,吃吃地想。

  当然,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科举也为封建统治培养了太多的忠诚孝子,使得我们的读书人少了些许独立和风骨。这样的思想是深入骨髓的,元朝的读书人就不大与朝廷合作,太平天国也是,蛮夷的统治,流寇的天下,哥们还就不陪你玩儿。结果就是元朝出现了很多极具反抗精神的杂剧还有后来的《水浒传》之类的造反色彩很浓厚的小说,太平天国的科举就像弄着玩似的,题目极简单,为什么,没人搭理啊!所以说什么出了个女状元傅善祥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凑数,与大清朝的翁同龢张謇等等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真宗劝学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既真诚,也有点忽悠,他有一句话没说,颜如玉太少了,黄金屋太小了。

  状元也有点忽悠的成分在其中,通过个案来类推全部当然不够成立。掐指算算,自从第一个状元下来,也就五百来人,平均到在一个朝代,几十个人的样子,让那么多人去争那唯一的名额这不是忽悠是个啥?

  再者,这些个状元当真就是才高八斗吗?非也!因为状元来源于考试的最后一个环节殿试,也就是皇帝当主考官,由皇帝来定,基本上也就是一个面试。谁能保证皇帝就有那个鉴赏能力?还有皇亲国戚宰相重臣的裙带关系等等,偶然性很大的,像陆游的状元被秦桧的儿子换掉,找谁哭去?真正有影响力的状元少之又少,比如写诗的王维、写字的柳公权、写词的张孝祥、做买卖的张謇等等算是各个行业里的翘楚。但显然不是因为他们的状元身份才有这样的结果,这么长的历史,这么多的读书人,就是在落第的当中都能数出比他们多的多的人,比如,写诗的李贺压根就没参加过科举,写字的怀素还是个和尚,写词的柳永就在秦楼厮混,做买卖的胡雪岩就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学。

  人的最后成果与这些标签真没有多大关系,那只是一棵树,自然枝繁叶茂,不能老惦记着他歪出的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