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群众贴心人

时间:2021-08-31

  导语:为民服务是好干部的底色,也是共产党人最响亮的政治宣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做群众贴心人,欢迎大家借鉴阅读!

做群众贴心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总书记向县委书记们提出的四点要求中,“做群众的贴心人”,明确指出了好干部的价值追求、行动方向。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干部干得怎么样,分量有多重,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而是在老百姓心里称出来的。焦裕禄在兰考工作470天,树起一座县委书记的不朽丰碑;谷文昌尽管已去世34年,但在百姓心里留下无尽思念。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忘记他们?因为他们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因为他们为群众办了实事。百姓谁不爱好官?这是群众永恒的期盼,更是共产党人须臾不可忘记的使命。

  这次受到表彰的优秀县委书记,有的“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立在民心”,有的甘当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靠山”,有的一心带领群众“拔穷根、开富路”。正是因为他们视群众为家人、视民生为家事,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才赢得了群众口碑,受到社会赞誉。领导干部向先进看齐,做群众的贴心人,就要学习这种赤诚的为民情怀,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最高标准,将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作为第一追求,不断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做群众工作,就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心系群众,就要落到为民造福上来,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把群众呼声、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没有群众的认可,我们什么都不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对个人名利想得透、看得淡,对群众利益想得多、看得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多做雪中送炭的暖心事,多下啃硬骨头的苦功夫,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为民服务是好干部的底色,也是共产党人最响亮的政治宣言。今天,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征程上,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心中有民,切实担当起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任。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我们就一定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拓展:

  扑下身子做群众的贴心人

  “既然来到了基层就要与群众交朋友,实打实地给他们排忧解难。”谈起驻村帮扶的经历时,神木县万镇镇麻院沟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刘喜宏说。

  刘喜宏是神木县国营林场的一名干部,2015年8月,他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神木县万镇镇麻院沟村开展贫困村帮扶工作。在近一年的帮扶过程中,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将办公地点设在田间地头,全力以赴帮民困、解民忧,用真情服务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村支书牛俊林说,“自从‘第一书记’进村以来,全村新农保、新农合、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工作件件都走在了全镇的前列,以前的‘烂杆村’成了现在的文明村。”

  麻院沟村位于神木县万镇镇西北15公里处,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沟深。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支柱性产业薄弱,贫困人口较多。一直以来,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红枣种植、牲畜养殖及外出务工。

  如何起到“第一书记”的带头作用,帮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上任后,他落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个小本子走访村民。“虽然以前也有过帮扶工作经历,但初来乍到,人生地疏,要想尽快驾驭农村工作成为行家里手,就得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身边同志学。”刘喜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只要一有空他就往村民中钻,挨家挨户地走访,听取村民对领导班子的意见、看法和村民提出的一些实际困难。“村里现有户籍人口530人,其中在家人口87人,外出劳动人口483人”“享受低保 12人,五保1人,重度残疾9人”“无完整的村级活动中心”“村干部对电脑的使用水平差”“2016年村里还有5户贫困户,其中,1户为五保户,1户为因伤返贫,另外3户皆为因病返贫”……翻开刘喜宏的工作笔记,一条条走访记录内容丰富、字迹认真。如今,村里哪家有残疾人需要帮扶,哪家有留守老人需要照顾,哪家有在读的贫困大学生他都一清二楚。

  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干部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有让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驻村以来,在万镇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刘喜宏为改变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积极奔走,向市财政争取到440万元资金,修通了通村水泥道路5.3公里;通过“一事一议”,组织群众自筹资金12余万元,新修了环村生产道路10公里;新修了村集体集散活动场所(戏台、锻炼区)1000余平方米;向矿管局请求治理了总投资7万元的村旁危险道路山头一处。此外,还为村里的 400亩枣树实施了低产园改造,并向林业部门申请了每亩150元的补助资金。

  刘喜宏说:“农村扶贫,最缺的就是产业支撑。只有把产业搞起来,让农民自力更生,致富才有保障。”针对下一步帮扶工作,在走访调研和征求镇政府、村“两委”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刘喜宏已初步计划好——

  首先,将村里的支柱产业红枣做好,把最先进的红枣种植、病虫防治等技术送到农户田间,帮助村民提高红枣的产量和质量;其次,将村里的养殖业搞起来,达到扶贫标准的,助其向畜牧部门争取养殖补助和扶持;再次,从林业帮扶上下功夫,目前已申报了美丽乡村绿化资金20万元和新建生产道路(7.5公里)资金15万元等待批复;正在向农业部门争取化肥和农机具;另外,还计划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和淤地坝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