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知难而行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就文章而言,《滕王阁序》文采斐然,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滕王阁序》是古代散文,又是一篇难文硬文。因为它的难、硬,以往上课时,基本上是逐字逐句的串讲和对译,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优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老师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教学效率低下。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网查了一下资料,也没有查到什么建设性的意见。自习时间询问学生预习这一课的感受,学生们拉长音调说:“难。”看到学生那皱着眉头的样子,我接着问:“难在哪些方面?”学生七嘴八舌:难读,生僻字太多;难懂,典故太多;难背,思路太难理清……听着,听着,我心中有了一个上课的蓝图。于是,我说:“经典往往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咱们只有知难而上,才能遍览群山。”学生点头赞许,一脸期待。

  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于是我精心编制学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基本文言知识,同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搜寻文中典故及相关故事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实现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地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文以气为主,任何优秀的文字都能够琅琅上口,便于诵读。文章的节奏、速度、语气的变化都是情感变化的表现。所以我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用泛读导入,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层层深入,研读拓展,披文入情,用心与王勃交流。

  第一课时我把目标预设为音读与意读,即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明字义、读懂句意。主要学解决学生提出的难读、难懂的难题。采用成果展示、小组对抗、男女PK等多种活动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文意的理解重点放在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实词的理解,利用句式特点加以体会。实际课堂效果良好。

  第二课时我把目标预设为情读与悟读,即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心得。主要学解决生提出的难背的难题。采取把握整体思路、边读边议,读中带悟的方式。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事——景——情,即在滕王阁上的盛会上,作者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内心非常的高兴,然而兴尽悲来,又来感慨自己的身世。据此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兴尽悲来”:研习“四美”,探究“悲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去感受王勃的失意与伤感,挣扎和自慰,为一颗不甘的灵魂。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第三课时我把目标预设为背诵与研读。在熟背的基础上研读拓展“古今许多文人墨客面对广袤的宇宙都曾有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类似诗文?”

  示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师生共同建构:

  “乐极生悲”,“悲极”之后却不是“更悲”,而是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就好像苏东坡《赤壁赋》中一样,“悲”极之后是“释然”是“豁达”。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处困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而不变化的固有的固执。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世道人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我想: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登山临水”的习惯,都有“兴尽悲来”的感慨,“兴尽悲来”的感情变化在中国古典诗文中屡见不鲜,譬如我们学过的《登高》《兰亭集序》《赤壁赋》等等,收集这方面的例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由此进行研究写作:你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