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哲理分析(2)

时间:2021-08-31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即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只缘:即只因为。”此山“指的是庐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这两句紧承上两句而来,是诗人即景说理。从写作上说,是虚写。诗人触景生“意”,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慨万分,从而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表达了自己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是的,个人的渺小与高达的庐山相比,又是多么的渺小。一个人身处其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视线中局部而已。也许现在问你庐山是什么样子,你在看不到事物整体时,如果不发挥应有的想象,就会产生“瞎子摸象”的片面性。诗人通过“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引发读者的思索——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地位不一样,往往在看待事物和对问题的认识上,也会存在不同——也许是狭隘的、也许是片面的……如果真是这样,就会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身在其中”的认识差异性和局限性,甚至产生认识上的错误性。

  总而言之,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通过身处庐山深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描述,形象地启发读者认识思维,并告诫读者这样的道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站得高、看得全”的认识事物的要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