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他像冲破笼子的鸟儿回到树林,像久困池中的鱼儿游进河流,脱下官袍卸去乌纱的陶渊明感到一身轻松。“舟遥遥以轻扬”,何等畅快;“风飘飘而吹衣”,多么潇洒;“悦亲戚之情话”,感受温馨;“乐琴书以消忧”,享受怡然。

  从此,没有了每月可得的五斗米,必须过一种共耕自食的生活。一家老小的生计就落在陶渊明的肩上,他像扛起锄头那样把生活的责任扛起。农忙时,南山下种豆,清晨荷把锄头在肩上,那草似乎是成心和诗人斗气似的,长得比豆苗欢实,诗人不得不每天清早就上地除草,月上东山才荷锄而归,但他并不觉得累,一天的辛劳早被对丰收的憧憬冲淡。农闲时,他东篱下采来菊花,泡入酒中,那一份闲散那一份清雅,真是令人神往;有时也走得远点,“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那种浪漫成为后世企羡的流风余韵。

  让我至今困惑的一个问题是:那一双白晰的握惯了笔管的手,是怎样握紧了那粗壮又粗糙的锄柄去南野开荒的?一个文人改行去做农夫,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呀!世俗的议论,贪官们的讥讽,是少不了的,唾沫星子能把人淹死,但陶渊明毫不在意。

  只有心境淡远的人才能甘于清淡的生活。陶渊明只希望有一片方圆十来亩的田地可以耕作,再在旁边建造八九间草屋。房子不必多,但一定要雅,在绿树掩映之中。屋后种上榆树柳树,屋前栽上桃树李树,春天,桃花粉红,李花雪白,榆钱飒飒,柳条依依;秋天,桃子李子纷纷成熟,可缓一时之饥。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炊烟的缓缓上升中,这样一种田园生活是后世多少都市人梦寐以求的风景。

  与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者的阿谀谄媚、巴结奉承和投机钻营相比,陶渊明守住心灵乐土,不愿做贪官昏官的选择确实难能可贵。对于当今热衷功名利禄、削尖脑袋往上钻的人,着实是一种很好的启迪。

  不要批评陶渊明的隐居是消极避世,难道我们要求他揭竿而起么?在那样一个“举世皆浊”的世风中,陶渊明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已属不易,须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试想,如果陶渊明不辞彭泽县令,会怎样?晋朝只是多了一个有良知的官员,而中国却少了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中国诗坛上将少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再说,如果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高薪养廉”的时代,他会依然归隐吗?

  宝贝放错了位置便是垃圾,陶渊明是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

  陶渊明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经历岁月的风尘,愈加高大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