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中的“归隐”情结(3)

时间:2021-08-31

  但这次的辞官归隐,没有像辞去江州祭酒那样容易,陶渊明的心中充满了欲隐而不能隐的痛苦,而在仕与隐的矛盾中更加大了他归隐的趋向。“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杂诗三首·其一》),“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杂诗三首·其二》)时光悄悄飞逝,而诗人仍陷在“心为形役”的“尘网中”不得自由,在用诗歌来寄托悲凄之情的同时,陶渊明的归隐情绪也越来越浓。“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在诗文中,陶渊明一在表示辞官之愿和在田园中从文立善的决心。

  陶渊明的第三次出仕是在刘裕帐下任参军。这次出仕的原因更多是由于“畴昔苦长饥”,才“投耒去学仕”,所以从一开始,陶渊明就没有抱太多的热情。且看他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

  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本诗写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陶渊明40岁,本诗是在他去赴任刘裕的参军的途中所作。在路途中,船在向前行,但归思却把诗人向后拉。异乡的景物没有使诗人感到新鲜,却使他感到厌倦,因为诗人心中所怀念的,是身着粗衣也欣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田园笔耕的素志,才是陶渊明内心的真正寄托。自由自在高飞的鸟儿,在水中轻快地游来游去的鱼儿,都使他这个有了俗务缠身、不得自由的人感到惭愧。所以诗人强调他是“暂与田园疏”,表示“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他最终要回到田园隐居。这一次,陶渊明更加坚定地确定了他最终的人生归宿--归隐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