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研究:江东横山才是陶渊明的隐居地(2)

时间:2021-08-31

  二、陶渊明自己诗文中也有隐居横山的相关记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望)南山”是陶渊明著名诗篇《饮酒》当中的名句;而横山古称“藩篱”,因地处江东、在古丹阳湖的东岸又被唤作“东篱”。尤其是在孙权筑姑孰城以后的魏晋时代,丹阳湖地区的政治中心由丹阳(秦县、汉郡,古称丹杨、曲阿),分治姑孰,在姑孰一带(桓温、桓玄、孟嘉、刘裕等活动中心龙山、九井、白纻、尼山等地)看丹阳横山,更是以“东篱”相称。直至南宋,对横山仍有人沿袭“东篱”的称谓:南宋赵构由杭州乘船到姑孰龙山赏秋色遇雨,群臣扫兴,赵构命随行的秦(桧)门十客之一康与之作诗词助兴,康与之东望归途,随即作词《望江南·重九遇雨》:“ 重阳日,阴雨四效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因“孟嘉落帽”龙山之典故及“孟嘉”、“ 陶令”都曾在此生活,而有触景生情之借喻。词中提到的“直浸到东篱”,则明显系指秋水茫茫,丹阳湖水浸漫横山的景象。由于大家不知道“东篱”和“南山”(宣城一带的山峦)都是丹阳湖地区特定的地名,而把“东篱”理解成了“东边的篱笆墙”。试想一下,以陶公的个性,受篱笆墙园囿下的“采菊”,何来见南山的“悠然”意境?而诗人在山清水秀的横山——“东篱”下采菊,放眼茫茫丹阳湖,遥望南山或隐或现,又是何等的悠然!

  《游斜川并序》是陶渊明隐居时的游记,也是陶渊明唯一一首写景的游记性诗文,诗序中提到的“斜川”、“长流”、“曾城”、“南阜”等地名,在丹阳湖周边都有对印,尤其是“长流”古村,至今仍在横山脚下的石臼湖边。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归隐时所写的著名诗篇,从“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其二)、“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其四)等诗文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的隐居地有族亲、祖坟,有园田、井灶、桑麻。

  关于陶渊明的族亲和祖宅荒墟:横山脚下自古有众多陶氏“墟坟堆”之说。当涂旧志也载:唐宣州刺史陶世长“叙述先茔,刻于陶大举德政碑阴云,自汉至唐凡三百七十七所皆大官勋爵,吁亦盛矣。”查阅《太平府志》、《当涂县志》得知,横山脚下陶氏祖茔,有据说是陶渊明父亲的陶回墓和祖上陶谦(汉)、陶基(三国)、陶璜(晋)及陶侃祖上陶敦(汉)等名人墓地。

  关于园田: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分别有“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等感慨,还有“绵绵归思纡”、“心念山泽居”、“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等思念情节,江西宜丰《秀溪陶氏族谱》之《靖节公家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乙巳岁三月,敬宣改宣城内使,公军使都还,经钱溪,复邦族,家贫甚····”,而曲阿是丹阳古称,介于南京与江西之间的丹阳应该是横山脚下古丹杨(阳);因丹阳产铜铁,晋代在丹杨设铸钱的“钱监”,河流被称作钱溪。

  关于井灶、桑麻:“丹灶灰井”、“丹灶寒烟”乃姑孰横山著名历史遗迹和古景,其中“丹灶寒烟”位列“姑孰八景”之中;横山地区历来是优质桑麻产地,李白在写横山石门“桃花源”——“秦人家”时,也有“就中仍见繁桑麻”的诗句

  还有,陶渊明在其诗文中多次提到的南山、山泽等地名,在横山、丹阳湖周边也有对应。在当涂横山脚下写有宋代李刚、文天祥序文的姑孰陶姓“思成堂”族谱中,唯一收录的陶渊明诗文是《葵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其间有“寝迹衡门下,逸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等内容。很显然,这首诗应该与当地有关。“衡门”可能是指横山(衡山及石门),而“荆扉昼常闭”则与《归园田居·其二》中的“白日掩荆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