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四月里看到桃花,往往都只会想起两样事来:林黛玉的《桃花行》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然往往想起前者更多些,因为《桃花源记》令我印象至深能蓦地一下想起的未必是桃花满园的景象,而是有很多攒积汇聚在一起,成为我对它的理解和记忆。
小的时候读《桃花源记》,认认真真翻译下来以后,只是觉得有趣。直到现在,都觉得与其说它是一篇散文,倒更不如说它是一部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一定如所有小说般严格分明,但每一句都精彩,每一句都读着有感觉、有味道。再说了,陶渊明本就随性嘛。
迫不得已的随性。
小时候没想这么多,只是总觉得神秘、好奇,好奇几乎都源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大约是神光吧,“小口”后面是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人的思想可真封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听着就让人愉悦的景象。
甚至傻乎乎地去问母亲:“自刘子骥后为什么没有人再去寻了?真是可惜。”当时我是向往的,后来听说全国有好多地方都称自己那里是“桃花源”,并不觉得高兴,潜意识里觉得桃花源不该是以一个旅游景点的形式存在,理解它的人方能进去,渔人只是好运气而已。
妈妈微笑着说:“自然寻不到。肯定作者不愿让人知道这个地方啊。”
寻不到,或是,根本不存在。
贰
疑虑从未在心头被消除过,只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又不一样了。那些小时候无关紧要的问题便再少提了,不过那分好奇和向往却一直未改。
长大一点,可能疑虑会更多吧,为什么问题反而少了呢?
曾经有一次梦到桃花源的,那是在桂林一个被称作“桃花源”的地方游玩以后所做的梦。
良田、美池、桑竹,占尽人杰地灵的地方呵。
我忘记自己是怎样乘着一只破旧棕黑的小舟从不见天光的山洞里一点一点浮出到外面的世界,也许是见到那一点“神光”,加快了摇桨的速度,只为了一个“豁然开朗”。
于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便扑面而来印在十一岁的梦里。一个乡村,带着照在古书旁边的霉绿铜炉上的阳光的气息。那种感觉何等神奇。眼前仿佛出现先秦时血光刀影和妇儿的哭喊,倏地,又不见了,却是恬然的田园景象。一目了然的几排草屋纵横排列,翁媪缓行迟语,壮士扛锄挑水,妇人荆钗布裙,儿童欢闹无忧。
梦至此却戛然而止了。在我渴望一个结局时,梦却消失了。
这个梦和古文书上所理解的一样——桃花源只是个虚构的地方。但我口上说信心里也不信。多么真切的感受啊!三百二十字的话让人想到了千年往衷,几幅画面,一段故事。而且完全吸引的住人!我觉得自己完全不需以教辅书的眼光来评析其写作手法。有我的感受,这就够了。
十一岁的夏便在“后遂无问津者”的一个句点里结束。但我和桃花源的缘以及对《桃花源记》的所思所悟也许才开始。
叁
那个或虚或实的地方“桃花源”渐渐地渐渐地好像成为一个驿站,等烦扰无助的心来停歇,悠悠忽忽到了少年生烦恼的十三岁。
开始埋怨甚至憎恶世俗的兵荒马乱。
秦时是银矛霜剑生灵涂炭的祸乱,那么现在有时候心累了,心乱了,哪里能“寻得桃源好避秦”呢?
这就明白为什么长大了反而没什么可提的问题了,原来是想得太多,问起来反而问不完。再有就是或许自己的思想与作者陶渊明更接近了些吧,理解了《桃花源记》何以诞生在那个背景之下,是因为“世与我相违”啊!和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醒”的那种格格不入无比洒脱实则饱含忧愤的感觉异曲同工呢。
曾抱怨过这个时代。但有的时候又想,魏晋风流是一种格调不可更改;再看李白杜甫是唐由盛至衰时的诗人;两宋战争时候婉约豪放词人纷纷涌现;民国至解放时期大家涌现,这好理解,没有世事动荡哪儿来的新文化运动哪儿还有鲁迅呀。正所谓“时事造英雄”,不难理解,没有动乱可能就没有感慨,没有困境可能就没有向往,没尝过郁郁不得志的滋味,哪里去找深度和思考。
于是明白了烦扰不会因所处时代的不同而消去,只能去试探、去适应,慢慢由格格不入到随遇而安,再或者,像陶渊明那样在时代里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在飞鸟相和东篱采菊的生活状态里渐入佳境。
哪怕做不到陶渊明,也无需抱怨,而应当想着去理解、去改变。
其实有些事不是寻一个桃花源就能暂避的了的,该面对的不得不去面对。
于是学会了安于世俗的兵荒马乱。
肆
现在思考,可能不会用像去年那么尖锐的方式了,非求一个结果。
其实感觉读《桃花源记》真得就是一个成长和思考的过程。
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哪拍风雨飘摇,我们也应该在心中构建一个可以栖身的宁静桃源,不是说让桃花源成为你逃避世俗的一个幌子,而是在看人看事,处理问题时想起它,想起你的这个理想之地,那么世俗再乱,你的心中仍会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请记住,只要你愿意,不论外界环境如何,你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恬然自适、怡然自乐的境界,若论合适,没有比桃花源这个地方更合适了,
可能多年以后在阡陌相通之处回首,发现曾经埋怨过的萧瑟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罢了。
关于本文、环境、人心的一点感悟陈述至此,可能和教科书上所理解的那个《桃花源记》不大一样吧。
伍
最后,我想起来了,十一岁的梦是有结尾的。
梦中的桃源乡里人告诉我,桃花源这个地方一定存在,只要你相信它,肯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那你定会过上平和宁静的日子,纵然不如这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水草丰美,但它另是一种境界,淡中真境,境中本然,既是那般。
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吧。
那我问,渔人呢,你们难道不记恨他?
他们笑笑:“庸人而已,不必理会。”
最后我问:“桃花源这个理想神境随着消息的泄露不合常理的消失了吗?”
男女老少皆笑言,没有,我们和桃花源,一直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