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