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句(2)

时间:2021-08-31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3

  辛弃疾(宋代)——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郭应祥(宋代)——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醉落魄·丙寅中秋

  范成大(宋代)——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文徵明(明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念奴娇·中秋对月

  苏辙(宋代)——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史达祖(宋代)——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满江红·中秋夜潮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4

  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7.露从今夜白,月是绞乡明。

  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1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1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1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19.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20.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2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2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23.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25.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5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静夜思》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调歌头》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太常引》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十五夜望月》

  8、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9、千里共如何,微吹兰杜《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

  10、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1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1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14、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秋宵月下有怀》

  15、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待月》

  16、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倪庄中秋》

  17、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八月十五夜》

  1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中秋月》

  19、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天竺寺八月》

  20、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中秋见月》

  21、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中秋登楼》

  22、明月出天山,苍茫海间《关山月》

  2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6

  霜月

  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

  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鉴赏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