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整个中国文学史及文化史上的地位之举足轻重已无需多言,《关雎》为《诗经》之开篇之作,下面给大家分享了诗经关雎情感赏析,欢迎欣赏!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白话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教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情感分析
《关雎》是诗三百首中最著名的一首,诗的内容很单纯,描写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以及追求不得的苦恼与哀愁。古时被认为是歌颂“后妃之徳”,后人则视其为周秦爱情诗的典范。
《关雎》表达了先秦时期,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相思之情的坦率以及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在盈耳的鸟鸣声中,令读者不经意间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来到这片长满荇菜的沙洲,观望到两千多年前的淑女与君子的绵绵爱情。
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来看,《关雎》,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从艺术手法上看,首先,诗歌首章的前两句以诗人眼前所见的事物起兴,并且以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关雎鸟作比,比兴结合,既突出了主题,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借此来作比和起兴以增强艺术效果,同时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赞美,选材颇有匠心独具之味。
其次,诗歌采用渲染的手法,让男主人公辗转反侧的场景,女子采 荇菜时的优美动作,两幅画面不断交替出现,表现出了男主人公对淑女的痴情真爱的刻骨铭心。
第三,本首诗歌遣词造句也颇显诗人功力,例如,“流”、“采”、“芼”以不同的动词来描写女子采 荇菜的动作,并用“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来表现相思的缠绵等,用词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