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同时也有很多的饮食习俗,在北方,冬至日的时候要吃饺子,在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习惯。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冬至的诗歌,欢迎大家阅读!
冬天走到了极至
大自然在完成着阴阳转换
却为何偏偏这么寒
原来你是笑落的花瓣
飞舞满天
铭刻着深深的眷恋
不信你看
每个人都长着一张羞红的脸
那分明是
对冬天诉说着爱恋
白昼日渐其长
风也有了收敛
明月
扫尽了一地的黑暗
那是我夜半归来时的唯一灯盏
今天是冬至节
没有下雨 更没有下雪
似乎比昨日稍冷一些
偶尔一丝寒风 天气平和
平静得肉贩们都很快乐
案板上 白花花的肉比往日更多
新鲜的骨头挑得顾客们乐呵呵
而旁边的针织大市场
没有盼来寒风
也没有盼来冷雨
更没有盼来飞雪
临近中午 风也累了 歇了
明晃晃的阳光却很给力
老板们也烤起了太阳
暖在身上 冷在心房
黄昏下起了寒鸦
密密落满柳梢
更残忍的冬景,唯有回忆
我把自己一遍遍重复着
抛弃
终于呵,多情的心已无血色
破碎成纷纷白雪…
寒鸦衔起一片心事
飞向沉沦的夕阳
飞向这让人悲怆的高度
残阳已无青山可依,而你
或许正偎在他身旁
或许嘴角勾起彩虹
或许轻轻轻轻问他
“我和雪那个更洁白?”…
背着夕阳,背着有你的方向
一只寒鸦从我胸口飞出
一片雪花自我眼中飘下
沉沦着的夕阳呵——
请用最后的悲怆啊
将少年的背影拉成一声幽幽的`二胡…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节气的简短诗歌】相关文章:
2.冬至诗歌
3.简短霸气的句子
4.冬至的诗歌
5.劳动节诗歌简短
6.国庆节诗歌简短
7.简短诗歌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