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

时间:2021-08-31

唐宋诗词鉴赏

  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是用汉字码成的文本中审美价值最高的一类作品。下面是关于唐宋诗词鉴赏的内容,欢迎阅读!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张孝祥)

  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鸣鞘。

  ②声里绣旗红。

  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

  ③浊酒戍楼。

  ④东,酒阑。

  ⑤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有《于湖集》。

  [注释]

  ①霜日:秋天。

  ②鸣鞘(shāo):响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

  ③尊:通樽,酒杯。

  ④戍楼:军队驻守的城楼。

  ⑤阑:将尽。

  [赏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守荆州。秋高气爽,约友登高,不由感叹中原沦陷,遂写成这首《浣溪沙》。

  上片写景,烘托边塞气氛和作者心情。时当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远处水天相接。景是乐景,此处以乐景反衬哀情。诗人登监的是荆州城,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而今却成边塞之地,时时有被胡虏侵略的危险,这本身就是让人痛心的事。诗人又有满腔爱国热忱,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局,哪里还有心思欣赏秋日美景?更何况,极目远望,鸣鞘红旗,烟尘滚滚,金人的响鞭声声撕人心肺,作者心情就更加沉痛了。而澹烟衰草,满目萧疏,自然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下片抒情,表达对中原故国的怀念。眼前遍地烽火,而大好河山,万里中原还在遥远的北方,受金人的践踏。作者思念故土,思念中原父老,心情愁闷,只好借酒浇愁。可一樽浊酒怎能消除满腔悲愤呢?酒尽愁不尽,面对萧瑟秋风,作者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全词虽短短的四十二字,但写情真切,烘托巧妙,意境浑成。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①焙。

  ②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作者简介]

  顾况,字逋翁,浙江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任江南判官,著作郎、司户。性诙谐,有道家思想。携家隐居,自号华阳山人。诗多反映现实。诗风朴质冲淡。其诗吸收方言口语,为一特点。

  [注释]

  ①嗔,嫌怨。

  ②焙,用微火烘。

  [赏析]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描绘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刻画了山农爽直淳朴的形象。格调明朗,节奏轻快。诗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摄取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四个镜头,层次清晰。

  首句截取山行途中一景。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有淙淙泉声相伴。没有山字,却烘托了山行环境。写泉声,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此句写出诗人步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

  二句较之一句,时空上有了跳跃。作者来到农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似在欢迎来客。鸡鸣声使深山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句与上句均写三组情事,前后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特点。音节上富于节奏感,且音节响亮。

  前二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第三句则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此句是山农的致歉话,是在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既写了劳动场景,又写出了山农的感情。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反映了山农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本色。

  第四句和前句连成一气。南方山区,收获季节云多雨盛,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有典型意义。却喜二字呼应莫嗔,再次生动刻画山农感情淳朴和性格爽朗,也为全诗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一笔。

  这首诗由物及人,绘声绘色,仿佛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写得饶有兴味,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塞下曲

  (唐)李益

  蕃州①部落能结束。

  ②朝暮驰猎黄河曲。

  ③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7)字君虞,甘肃武威县人,大历进士。曾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礼部尚书。其七绝为中唐诗人中一绝,音节神韵,不减王昌龄、李白。亲历塞上,写出不少边塞佳作,语言明净自然。每作一诗,教坊乐人竟相作为供奉歌词。

  [注释]

  ①蕃州,泛指西北边地。

  ②结束,戎装打扮。

  ③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

  [赏析]

  唐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以表现征戍之苦和思乡之怨为多。即令是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之情。而李益此诗,描写的是天高地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表现的是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

  诗中的军中将士虽生活艰苦,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但又被磨练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将士之善战不言而喻。二句写军中驰猎,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此句赞美了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前两句着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示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这是西北高原的壮丽景色: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三句写将士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中诚然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但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燕歌,《燕歌行》的曲调),这开怀放歌中,未尝不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这种情怀在四句中表现明显。牧马群嘶边草绿,作为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媲美。风吹草低,写苍凉的高原秋色;牧马群嘶,写油然生意的高原之春。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以绿字取胜。江南之春,由啼鸟唤来;塞北之春,由马群的欢嘶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悠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中之壮美豪情着实感染人。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②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

  ③如关塞长。

  [作者简介]

  薛涛,字洪度,长安人。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能诗,人称万里桥边女校书。曾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诗多赠人之作。

  [注释]

  ①蒹葭,芦荻。蒹,荻。葭,芦。

  ②苍苍,鲜明之貌。

  ③杳,远得不见踪影。

  [赏析]

  薛涛向被人称道,工绝句,无雌声。此诗可与唐才子竞雄。初读此诗,只觉清空一气;细读,则见其中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当为秋季。此时相送,别情深浓。诗人登山临水,见水国蒹葭,霜天寒月,月明山青,凛然生寒。此句暗用《诗经?蒹葭》诗意,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此处与王昌龄别诗中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长一样,借用《诗经?蒹葭》语句而兼包全篇之意。这种引用手法,使诗句内涵大为深厚。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佳期一夕休,写的是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一反那遗憾之意,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隐含的离别伤感之情构成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著。

  诗中言及关塞,那再见自然不易,除非相遇梦中。可是,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长关塞使梦魂难以飞越;更何况是梦杳,梦也不易求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思念之苦推向高潮。此句之苦语,相对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杳如,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诗情,其调尤美,其味尤长。

  看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宽而复紧。先写思而不见之怀恋,最后却写思念的梦也做不来,远得如关塞,没有踪影。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委曲、含蓄。又化用各篇诗意,诗意更丰富。实不失为一篇赠人佳作。

【唐宋诗词鉴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