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诗词古文及解析

时间:2021-08-31

  黄鹤楼——崔颢

精选诗词古文及解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作背景]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青年崔颢给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怎么个不好?

  偷鸡摸狗了?喝酒不给钱了?调戏妇女了?没有记载,书上只是说“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欢写情诗,描写大胆,情呀爱呀地挤在诗里扎堆儿,让人感觉不正经。遗憾地是,小崔的这些不正经现在找不到,没留传下来。

  但他有才,723年的进士科举,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小崔录取了。

  又一个标签接踵而至:有才无行。

  京城工作的崔颢,在士大夫们的眼皮底下,继续上演一幕幕“无行”节目。

  1.喜欢赌博。(没有欠债记录)

  2.经常喝酒。(没有耍酒疯记录)

  3.离婚频繁。(离婚4次,没有狎妓嫖娼记录)

  总之,小崔另类。

  如果长此以往,崔颢也就是崔颢了,像无数人一样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无名分母。

  查不到为什么?不正经的他从军了,从军入幕的小崔结果让我们眼前一亮。阅历真的改变人,从此崔颢粗犷的眼神里经常闪出不易察觉的愁,他变了。

  刚参加工作时住单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浑身疲软,无精打采,在办公室里偶尔哼哼唧唧,领导同情俺,“回家养几天再来,不算旷工。”

  推开家门,姐姐高兴地说:“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

  俺立刻大义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发。

  经过一天在水中的较量,没了,完好如初,从此总结一经验,“小病儿就是个屁。”

  从军期间,诗人游历江面,到了黄鹤楼,豪放崔颢情不自禁,题笔写下这首名作。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乘鹤的仙人。

  这2句说明了黄鹤楼名字的由来,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停留,还有一传说是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总之,是因为有人曾经乘鹤光临而命名。

  这2句就是简单的介绍,初读一般。

  细读,感觉就不只是介绍,还有一种沧桑在内,这种沧桑的表现,作者用了一个“空”字。仙人乘鹤,那是何等的激动壮观,站在黄鹤楼上,诗人应该很憧憬那种场面,可惜今非昔比。

  我们一般读诗,只是读字面,很少会带上文字的声调,除非这首诗的气场太强,令我们不得已,读李白时常常这样。

  这2句有气场吗?

  有。

  表现如下:

  1.“乘”和“去”字都是仄调中的入声,入声字读起来有一种急促感,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古典诗词中的入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去声),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个字是入声时,顿挫感会比较明显。

  2.“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字是理解这句整个字面意思的重点,它的发音是平声,有一种低沉的感觉,与“乘”和“去”形成反差。

  3.最重要的是“黄鹤”的重复出现,这在诗中是比较忌讳了,但这首诗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字面重复,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次“黄鹤”只是黄鹤,第2次代表的是“楼”,在读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区别,基本不会形成障碍。

  仔细体会,2次“黄鹤”的出现,有了一种语感,再加上有“乘”和“去”2个入声字配合。

  还有一个原因,“鹤”也是入声字。

  想像着诗人写完这2句,肯定亢奋,好句子靠灵感,而灵感可遇不可求。写字的人都有体会。

  律诗往往首联点题,习惯思维,这首诗是想表达人世的沧桑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有了前2句垫场,这2句想软下来也不可能了,看诗人是如何保持坚挺?

  “黄鹤”再一次出现,而且是在句头,这是最关键的',气场再次扬起。因为第1、第2两句刚刚读完,“黄鹤”的重复,还在余音袅袅。

  就像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字一样,前后紧连,语感突强。

  尤其是又出现了入声字“去”,再一次加强,而且没完没了,低沉的“空”也如法重复,在后1句抑扬顿挫。

  “黄鹤”、“去”、“空”竟然连续重复,由字识人,崔颢绝不是蔫蔫之辈,“放荡”的回肠。

  还有,通过入声字“复”推波助澜,气场完全扬起后,“白云千载空悠悠”中没有一个入声字,与前1句造成强烈反差,而且最后用“悠悠”收尾,“悠悠”这2个字还是重复,让人意犹未尽。

  恰当的重复和入声字的运用,是加强气场的主要手段。

  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时也想题诗,看见了崔颢的这首后,把手缩了回来。李白诗气场最强,他是超级内行,能读出其中的奥妙,最后不得已怏怏而去。(没有一丁点小视李白的意思。)

  一时想不起,有谁敢像他这样,在前4句里,竟反复重复。

  “无限风光在险峰”,毫无忌惮的崔颢打破常规,勇敢地站出来“重复”,给我们做着示范表演。

  中国古典诗词,让我们兴奋的时候真多。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江面。 历历:清清楚楚。汉阳:今武汉汉阳。

  萋萋: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现在与汉阳陆地相连。

  这2句应该是实景描写。最后一个字“树”又是入声。

  如果前4句表达的是一种沧桑,那么这2句为什么不顺承?而是笔锋一转,由远及近,绿树香草,一道盎然风景,他想表达什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故乡家园。

  见景生情,汉阳树想起了家乡树,洲中草想起了家乡草,勾起联想之际,正是“日暮”时分,而“日暮”正是回家的时候。

  最后一个字“是”还是入声。

  乡愁,理不尽的思绪。

  回不了家,才是愁,这愁就像江上烟波,浩渺无际,蒸腾弥漫。

  最后那个字“愁”,才是本诗的中心。

  前2句重复,第2联不对仗,而且平仄不规范。一般首联点题,尾联总结,这首诗也不是太协调(由沧桑逐步引出乡愁),不正经。

  一个“不正经”的人写了一首“不正经”的诗,但气场飞扬,他的“愁”,唤起了的人们的共有,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曲径通幽”,另类精华。

  历代公认的,写黄鹤楼最好的一首诗。

  宋代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对这首诗有过一句最狠的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首诗显然给李白以莫大启发,看他的2首诗:

  鹦鹉洲——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或者说,崔颢让李白耿耿于怀,不服气。李白性情起来,也是孩子。

【精选诗词古文及解析】相关文章:

1.精选范仲淹古文解析

2.精选诗词解析

3.冬至的古文诗词

4.悲伤的古文诗词

5.古文情书诗词

6.古文诗词哲理

7.古文爱情诗词

8.初高中古文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