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适不适合现在的社会(3)

时间:2021-08-31

  ■ 专家说法

  “取”与“去”,得由时间验证

  学者秋风认为,《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启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当然,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没有比这个漫长时间过程中的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

  秋风表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看上去正确,但前提是有人来“取”,有人来“去”。揆之于历史,在人们可记忆的岁月中,对于传统,似乎都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采取这一原则的主事者认为,自己已经站在传统之外、传统之上,可以像观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挑挑拣拣。而他挑拣的标准,只不过是自己的标准。自身需要某个东西,就是精华,不需要的东西就是糟粕。操着这样的标准的人一路挑挑拣拣下来,最后,传统几乎都被糟粕了一遍,奄奄一息了。

  ■ 学校表态

  国学学习要与现实结合

  济南市最早推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大明湖路小学校长、现甸柳一小校长杨兴勇认为,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不值得提倡。杨兴勇表示,经典诵读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因为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科技发展肯定比古代发达,因此经典如何结合实际非常重要。另外,经典诵读要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同时又不能仅仅是为了背诵,还要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使小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背诵多了,有了积淀,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自己会解读。当遇到事情之后,能够更理性地结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来理解经典,而不要盲目。”

  网友“冥王星主”表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可以用在任何一种读本读物上,很多时候要理解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一种思维方式,就需要从现代的角度立场再认真地全文阅读那些曾经的典籍,更能捕捉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脉搏,真正体会不同历史背景之下的思想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