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口之变的经典散文

时间:2021-08-31

  今年借调期满从赤水回来,觉得两河口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河口之变的经典散文

  以前下了班后,可迎着青山绿水,散散步,喝喝茶,聚聚会,享受偏远一隅的特有宁静与舒心。现在,所有干部都扑在工作上,从早忙到晚,甚至熬夜到天明,脸上的紧张疲惫,写满了工作的压力与艰辛。

  老朱已经工作了40多年,快退休了,两鬓斑白,但仍帮扶着大坝村的5户偏远贫困户,从热天雨天到这寒冬腊月,每周都要溜溜滑滑地到农户家里走上几次。刚参加工作的小王,才来时,对扶贫工作一头雾水,经过每天泥一脚水一脚地磨炼,胡子长了出来,皮肤开始变黑,很快从稚嫩走向成熟老练。是的,全镇干部职工,无论男人还是娇弱妇女,无论领导还是普通人,都长年累月走向大山深处,望不尽的山头,走不完的山路,除了共同的责任、共同的担当、共同的追求,脱贫攻坚路上没有特殊人,没有特殊符号。

  也许不了解的人会说,脱贫攻坚就是整资料。是的,资料是脱贫攻坚的痕迹和佐证,必不可少。完善资料的工作量大,也许一户贫困户,就有上百种信息需要收集,每户资料需要上百遍核对修改,通过精准调查识别记录,确保“一户一档”“连心袋”和全镇389户贫困户建档立卡系统信息统一,准确无误,为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因人、因户、因地施策提供依据,以便“对症下药”。

  尽管牺牲了无数个白天黑夜,但完善资料绝不是扶贫工作的全部,出点子,想法子,找路子,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才是扶贫干部最主要的工作。

  从8月份起,两河口镇所有干部就天天上班,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时间,其中流出了多少走访帮扶的汗水,吞咽了多少熬夜加班的苦味,增添了多少一家老小的挂念,只有扶贫干部心里清楚。

  通过扶贫干部地不懈努力,两河口镇扶贫工作的成效显著,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扶贫模式,并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像黎明村“赤水丹霞第一漂”、大荣村高山生态鱼、马鹿村延季节蔬菜都很成功,为贫困户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今年夏天,马鹿村百米长滩游人火爆,贫困户罗应富在帮扶干部的建议支持下,就地开起了农家餐馆,3个月就赚了2万多元,迅速实现脱贫。在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的支撑下,像罗应富一样的全镇170多名产业扶持户,基本实现了创业就业,户均增收2000多元。

  在脱贫攻坚冲刺阶段,为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两河口镇班子成员和扶贫干部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到场点和农户家中蹲点调度督促,硬是在20多天时间内,全面完成了2016年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还架设安全饮水管道10000多米,完成88户贫困户和周边群众老旧房屋人居环境改造,易地搬迁62户266名贫困人口。

  马鹿村贫困户罗林飞一家几年前烧了房子,一家5口人只得搭个窝棚居住。了解到情况后,扶贫干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他们迁居到市区100多平米的新安置房里,并为罗林飞协调联系了工作,提到脱贫攻坚,罗林飞感动得热泪盈眶。

  两河口镇脱贫攻坚的巨大变化,让我想起了过去。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赤水念书,全两河口只有一辆客车,天不明就得走十多里的山路等车,从盘龙到赤水,要在凹凸不平的坑凼上颠簸3个多小时。在马鹿老家,如果遇上暴雨,要用盆盆桶桶去接漏,泥地面上到处都是“沟渠”;如果是大热天,整座院子七、八户人家都要拼命去抢水,水源断竭了,还得到一里之外去挑水。

  现在,两河口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修通了,水池建好了,房屋改造了,环境整治了,产业发展了。我在想,有这么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有这么好的国家扶贫政策,有这么多无私奉献的扶贫干部,扶贫户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的脱贫攻坚目标就会很快实现,四季有花香、处处有笑脸、群众富足、人人向往的幸福美丽新两河,就一定能够建成。

  是啊,两河口镇每天都在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