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从心,与“对”同音,本是怨恨的意思。但在河南方言中,却将原来的四声音调唤作了二声,字义本身也发生极大变化,不但将本身的怨恨之意转化为相斗,更引申出了其它广泛含义,比如:把批评叫怼人;把快点儿干活叫快点儿怼;把吃饱饭叫怼饱;把你拿的啥东西说成怼哩啥;把两个人关系好叫怼事儿。凡此种种,意思多而宽泛,相较之下倒有点儿英语中“do”的用意与用法。
相信这样的释意和用法儿,对于初来乍到的外省人来说,没有几个人能转过这个弯儿来,更不要说你该怎样去充分理解,它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确切意思了。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字,却渗透进河南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仿佛离了它,你所做的某事就无法被充分表达一般。
而在河南人中,“怼架儿”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词语。这里的怼是相斗的意思,但却并不是说两个人就一定得打架了才算是怼架儿,也可能仅仅就是两人面对面的吵嘴争执,这相吵的过程也算是怼架儿。自然,相比起吵架性质的怼架儿来,双方动手打架式的怼架儿,所表示两人之间爆发冲突的激烈程度也就越深。至于这怼架儿到底是两人仅吵了嘴或是两人已经打过了架,全要靠你根据对方说话时的语气去揣摩和理解。
现实生活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因这样或是那样的事情,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而当一件事情发展到了要怼架儿的状态时,说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已经极少可以坐下来用心平气和对话的方式去解决了。两两互不让步的最终结果,就导致了彼此的针锋相对,这怼架儿也就再所难免了。大人之间有矛盾了会吵会打,这是他们怼架儿的方式。而孩子们之间偶尔也会有矛盾,但他们解决矛盾的方法却比较独特,虽然都被统称为怼架儿,但这种怼架儿却是以类似于西方的“决斗”方式来实现的,这种方式就是扩槌儿!
所谓的扩槌儿,就是两个孩子都将自己的手攥握成拳,然后用拳互相磕碰对方的拳头。这个过程中不能掺杂任何其它的小动作,全程都以磕碰的方式对战。纵使手被磕得生疼发红发肿,也绝不能退缩,但你可以换另一只手攥成的拳头来继续磕。这是孩子之间最为公平的解决争端方式。
印象中,孩子们的争端总是从嘴上开始,有些类似于古代两军对垒时的骂阵。挑事儿或是气盛的一方,多是以叫阵开始,嘴里喊着:“你老呫?,你老呫?”而应对的一方则回之以:“我就呫,咋了!不服?来,有本事咱俩扩槌儿!”这一来一往之间的骂战,矛盾就自然会不可必免的升级,最终也就需要分出个胜负来,看看到底是谁更厉害,于是这扩槌儿也就在所难免。
有了前边的骂阵,自然也就会吸引不少前来看热闹或是观战的孩子。这些孩子里可能会有彼此的亲戚或是好友,但在这样一个时刻,他们却不能有任何的偏颇,只能观看或是加油助威,绝不可参与进来,因为这是事关“男子汉”的荣誉之战,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于是,一群孩子围成一圈儿观战,将扩槌儿的两个孩子围在中间,看他们之间的扩槌儿对决。
骂阵开始后,自认为强势的一方便会先握了拳,形成挑衅姿态,预谋将局势升级。而对方此时也绝不能示弱,否则便会被同伴儿们看不起,说你是“鸭子屎货!”此时,纵使明知自己实力不济,却也不得不坚决应战,同样是握起自己的拳,用另一只手对着这拳捏了又捏,以坚定自己的信心和给对方以应战的回应。每每回想起儿时小孩子这样的怼架儿情形,总使我不禁想起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那句台词:“两个剑客狭路相逢,明明知道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死在对手脚下不丢人。首先,你必须要有敢于亮剑的气势。”此时,两个小孩儿的怼架儿便从开始时的叫阵相持,向实质性的拳头接触升级,扩槌儿也就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扩槌儿开始,两个人都是试探性地将自己的拳与对方磕碰,以感知对方的应战决心及拳头的硬度。一开始,两人扩槌儿的速度慢而力道稍弱,仿佛是在为后面的“大战”酝酿和预热。在这种试探性磕碰的同时,彼此嘴里依旧是互不示弱的对呛着。这对呛的结果,也就更加重了彼此的对立情绪,不拼出个你死我活的结果必是不罢休的。于是,再加上一干围观众人看热闹性质的呐喊助威,“战火”也就越烧越旺,扩槌儿的速度和力度也就骤然加速。
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而扩槌儿的双方为了面子,也都必须得硬撑着。别人看的是热闹,而扩槌儿的双方却是需要拿拳头与人硬磕的。可人的手都是肉长的,谁的肉被硬磕着也知道疼,两两相磕的结果自然就是小拳头被磕的发红生疼。但此刻却都必须为了面子而硬挺,就看谁的忍耐力更强。而耐力弱的一方,此时也可以换另一只手握成的拳头接着磕。纵使这样,依然有受不了那疼的时候,就不得不将衣服的袖子拉下来一点儿,用指头攥了袖口上的布,将袖子当缓冲垫接着扩槌儿。即便如此,也还是会有受不了那疼而泪流满面的时候。但受了自尊心的驱使,为了自己的面子还依然得流着泪对着扩槌儿,只是那挥动拳头对磕的速度和强度会明显慢下来。至此,谁强谁弱已见分晓。强者会说上几句狠话,但却绝不趁人之危下狠手,而是骄傲地扬起脸一翻眼睛,做出一番胜利者应有的姿态,在众人的簇拥下扬长而去。只留下战败的一方在角落里,抚着自己那不争气被磕肿疼的小手而暗自垂泪神伤。
一场争斗就此结束。胜者得了荣誉,败者失了底气。自此,两个人便有了怼过架儿的仇怨,若非有某人的劝慰促和,或是某件机缘好事的化解,这仇便要纠结于心,暗暗怀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心思,没事儿就会对着树皮苦苦练拳,以期某日得以一雪前耻。
而这样的“凌云壮志”能够实现的机会并不多,并不是说你就永远打不过某人,而是孩子的世界里并没有永远的敌人。圈子就是那么个圈子,孩子也就是那么些个孩子,低头不见抬头总是要见的,何况很多孩子们的游戏,都必须得很多人参与一起玩着才有意思。伙伴、队友这样的角色,总能让彼此在生活或是游戏间,将往日的矛盾于无形中化解。半根烤红薯,一节煮蜀黍穗儿,几粒倭瓜籽,便能让彼此尽释前嫌,两个人就一起放学头抵着头,趴在石板上边写作业边对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纵使你气性再大,誓与他老死不相往来,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需要你关注的事情会多起来,你怎么可能就因为小时候与某人怼过架儿,就一直把自己困囿在扩槌儿失败的阴影里,而无法走出来。生活终究是美好的,上学校里要学习,放学回家要劳动,偶有空闲,小伙伴儿们还要在一起捉迷藏、玩楝子枪战、扇四角、滴杏核,哪还有功夫整天去想那些个不开心的事情!
如今,那些用扩槌儿来怼架儿的孩子们早已长大,他们的孩子也都已经长得,比他们当年那时候还要高、还要大。只是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用扩槌儿的方式怼架儿。他们从很小时候起,便要被父母逼着去报了各样的班,去学特长或是补课,在学校、家、辅导班之间奔波,连自己业余活动的时间都极少,几个小孩儿能凑在一起玩就不错了,哪还有那闲心和机会去怼架。
而当我不经意间从手机上看到这个“怼”字,并习惯性地去搜索它的字义的时候,它却把我怼回了故乡,怼回了一段我童年生活的旧时光。那时光里有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他们把怼架儿叫扩槌儿,他们会像剑客对决一般,用自己的小手去捍卫,属于男子汉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