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理由只有一个,不回家的理由千万个。
也许你在外面过的不好,也许你在外面过的很好,也许你在外面漂泊不定……但,此时此刻,马上又到中秋佳节了,一双双盼归的眼神,正凝视着远方,盼望着,盼望着,盼望着——你的归来。
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过得怎样,请抽点时间回家吧!如果真的这次不能回家,请记着给爸妈打个电话,不要让每次的盼归,成为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无奈。
中秋将至,由朱老师同名小说改编的微电影《中秋节的守望》又名《团圆》,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好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如期而约,可以说是场及时雨,瞬间刷爆朋友圈。
微电影短短12分钟,一个守望儿子回来团圆的老汉,五年的期盼,终究等不来儿子。追问亲情,解剖灵魂,拷问人生,做为子女的我们,是否读懂了父母,是否懂得了父母的心声,是否懂得父母需要什么,值得我们反思。
那年,天空不作美,已经好常时间没有下雨了,地里的庄稼已经干的快死了,如果再不下雨,真的就完了,就没有救了。农民一脸无奈的表情,一天天的,盼着,盼着,盼着。
这一年是1987年,五月初四的中午,在一生啼哭声中,一个新的生命在医院降临了。很久没有下雨的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父亲听着滴答滴答的雨声,看着身边的儿子,笑了。
从此,父母视他为手心上的宝。下雨了怕他淋着,天冷了怕他冻着,天热了怕他热着,他也在父母的关爱中,一天天地成长着。
那时土地,刚刚承包到户,产量不高,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是经常的事。父母即使饿着,也要让他吃饱,穿暖。
后来家里又添加了一个人,他有了个弟弟。这时的家,风雨飘摇,被工作组撵来撵去,拉猪拉牛是常有的事。为了躲避工作组,带着弟弟东躲西逃的,他也被送到外婆家,直到后来母亲做了手术,他才被接回家。
他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毫不犹豫把他送去读书,每天两个姐姐带着。那时,物质匮乏,两个姐姐和他都在上学,光靠种地,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上子女都能上学,他的父亲和人合伙开过瓦窑,做过瓦,用竹编织过各种农具,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最让他父亲不高兴的事,发生了。那年,他的二姐,因为看着父母不辞辛苦,读到四年级,就辍学了,无论他父母,怎么说,都坚决不去上学。那一夜他的父亲,一边抽着旱烟,一边泪流。
后来,他姐上了大学,他上了初中,他的父亲由于过度操劳,早早地患上胃病,从此,药不断。可父亲,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们的教育,仍然坚持着。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上了高中,弟弟上了初中,姐姐马上大学毕业。可万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学习很好的弟弟,突然变了个人是的,学会了打架斗殴,抽烟,后来实在读不下去,辍学了。每当他想起此事,就心痛不已,这一直是他身上抹不去的伤痛。
后来,在父母含辛茹苦地坚持下,他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的第四个大学生。父母一天天地盼着,想着,等他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就享福了。他的父母,每当想到这个时,浑身都是力量,逢人就说,幸福随时挂在脸上。
时光飞逝,转眼,他大学毕业,去了外省,有了工作。工作的第一个中秋放假,他买了月饼和烟回家去看父母。
那时,从贵州回云南,再转车回到会泽,回到家,路途很远,也很累,但他一想到回家,就一点也不觉得累。
一路上,他望着车窗外的风景,都觉得很独特,很美丽,一想到父母,满脸的自豪。
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他回到家。父母早早地就在哪里等着,饭已经弄好,就等着他的归来,一家人一起享用。当他看着日日苍老的父母,佝偻的背,满脸的皱纹,他流泪了,哭出了声。
在家的那段时间,正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丰收时节。他和父母一起去地里掰玉米,陪父母过了一个特殊而难忘的中秋节。
走的那天,父母装了很多东西给他,可他不想要,父母有点不高兴了,他象征性地拿了点,说不好拿。其实,他知道,这是父母舍不得吃留给他的。
文章中的他,就是我,后来因为个人问题,和父母产生分歧,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父母。后来各种原因,离开了工作的单位,也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有一次,姐打电话给我说,父母想你了,你打个电话回家去吧!不要让她们担心,你和父母之前,无论有什么隔阂,那都不是事。这些年父母为了我们,不图什么,图的就是我们过得比他们好,过得幸福,能一辈子健康平安。
挂了电话,我想通了,是父母为了我好,我却误解了父母,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儿女过的好?我立马拨通了父母的电话,说了很时间……
《中秋节的守望》,不正是现实生活中,父母盼儿女归的真实场景吗?此时,做为儿女的我们,无论当初,我们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还是家乡那几亩贫瘠的土地无法养活一家人,我们才踏上背井离乡的征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想都不是理由,该回家的时间,就要回家,该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就要打,不要让父母一次次的等待,变成一次次的失望和伤痛。
马上就中秋节了,远方的老家,有一间屋的灯一直亮着,门外有人一直凝视远方,盼着,盼着,盼着——你的归来,那人就是我们的——父母。无论你在外面好与坏,是成功还是落魄……中秋节快到了,回家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