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军是一位退休教师,教了40多年书,每日都是匆匆忙忙,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突然从繁忙的教学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赵成军莫名地有了一种闲得发慌的感觉。
赵成军的儿子、女儿都出息了,在大城市工作。儿女们让他到城里去欢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在城里没住多久,便住不惯了。赵成军嫌城里太吵,空气又浑浊,一点不适应。自己在乡村小学工作了几十年,根就在农村啊!那里,留下了自己太多美好的回忆,多么美好的青春岁月啊!赵成军一想起往事,便觉格外幸福,几天后,他和老伴一起回到了乡村,依旧住在那间简陋的教师宿舍里。老伴本来随遇而安,在城里还住得惯,也舍不得孙儿们,但她不放心丈夫独自回到乡下,便跟着回来了。
回到家里没多久,赵成军见现在乡村土地闲着没人种,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剩下一些老幼妇孺,种不了那么多,有些地慢慢就成了荒地,于是与人谈妥,包了一亩地种蔬菜,以打发发慌的日子。老伴开始还有点反对,怕老头子累着,后来见他自从种了菜地后,整个人精神焕发,似乎一下年轻了许多,就不再反对了。
赵成军读书时,曾帮着父亲种过几年菜,积累了一些种菜的知识和经验,虽然教书后忙于教学,无暇再种蔬菜,但少年时代沉淀在心灵深处的那些东西却并未忘记,现在用起来,依然好使。
赵成军种的都是季节蔬菜,因为管理得法,一亩地的蔬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连老农们都赞不绝口:“赵老师真是多才多艺啊,不仅教书是好把式,种菜也是好把式!”赵成军谦逊地笑道:“哪里,哪里,还得向您们多多讨教呢!”老农们捻须大笑,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
眼见着蔬菜成熟了,赵成军迫不及待地叫老师们到自己菜地里去摘蔬菜吃,他自己率先尝了鲜。吃着自己辛勤耕耘出来的原生态蔬菜,赵成军心里那个美呀,就甭提了。兴之所至,他还亮开大嗓门,唱起了川剧。老伴瞅着他的开心样,也“呵呵”笑个不停。老师们见那是赵老师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都不好意思去摘。赵成军无奈,只得摘了菜挨家挨户送。老师们见状,硬要给他钱,可他假意“虎”着脸道:“不许给钱,给钱我就要骂人了哈!”老师们只得收了钱,连声道谢。“这就对了嘛!”赵成军哼着川剧,乐呵呵地说。
一天,赵成军忽然发现菜园里的菜少了一些。他想,是谁摘了呢?他知道老师们不好意思来摘,自己不“送”,他们就不会接受。这儿的村民赵成军熟悉得很,他们纯朴得就跟山里的小草一样,他们也不会摘的,那究竟是谁呢?赵成军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赵成军早起锻炼身体,这是他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不论刮风下雨,打霜落雪,都是如此。天气恶劣,他就在室内锻炼;天气晴好,他就到室外锻炼。这天早上,他正好在校园的操场上打太极拳,薄雾蒙蒙中,他忽然看见校园外的菜地里,一个瘦小的身影一闪而过。他疑惑地走出校园,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吃力地抱着一堆菜向薄雾深处走去。赵成军好奇地跟了上去。小男孩背对着赵成军,脚步踉跄,只顾一个劲地向前走,并未察觉身后有人。走出一里多路,小男孩到家了,他一股脑将菜扔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近了,赵成军这才认出了这是曾继刚家的明明,急忙上前,关切地询问:“明明,你家怎么静悄悄的,你爸爸、妈妈呢?”明明惊慌地回过头,看见赵成军关切的目光,惭愧地低下头:“赵爷爷,对不起,我不该摘您的菜。”赵成军爱怜地抚摸着明明的头:“明明,爷爷不怪你,这菜是送给你的。天亮了,爸爸、妈妈还没给你做早饭吗?”“赵爷爷,爸爸、妈妈几天前去成都打工了,就我和阿公在家。阿公生病了,想吃点新鲜蔬菜,我就……”明明的眼里涌起了泪花。
“是赵老师吗?快请进来坐!”屋里一个老人说道。
赵成军迈步进屋,只见明明的阿公正躺在床上,满脸病容。他探手一摸老人的额头,烫得灼手,急忙不由分说,背上老人向附近的卫生院跑去。老人急忙请他放自己下来,说那样使不得的。赵成军急了,大声说:“老哥,别跟我争了,这病不看不行的!”明明慌慌跟在后面跑。
到了卫生院,医生一检查,马上让老人躺在床上,给他输液。赵成军安顿好老人,便牵着明明的手,去自己家吃早饭。赵成军说:“明明啊,今后放学后做完作业,有空时可要帮爷爷拔拔草哦,爷爷送你菜,行吗?”“行!”明明响亮地回答。
吃完早饭,明明高高兴兴地背着小书包,走进教室。
赵成军带着饭,去卫生院陪老人。
医生说老人患了重感冒,幸亏送得及时,不然可能引发肺炎。三天后,老人病愈回家了,他激动地拉着赵成军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从此,赵成军的菜地里便多了“小管家”,起初是一个,后来是两个、三个、四个……
赵成军高兴得不得了,他乐呵呵地说:“好啊,我还可以再多种些,这样,我的原生态蔬菜可不愁销路了!”
言毕,赵成军又亮开喉咙,唱起了川剧。高亢、悦耳的腔调伴着潺潺溪水,在乡村田野间流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