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的散文

时间:2021-08-31

  三岁半的小外甥在电话里奶声奶气地邀请我们一家去北京,我逗他,“乐乐,北京有什么呀?”小家伙认真地说:“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院子有花花,还有幼儿园和大树,爷爷的别墅里还有大长虫和小鸡……”不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得直不起腰来。

  那有树有花花(狗名)的农家小院,是他的家;幼儿园是他的学校,而他爷爷的别墅则是建在离家较远的田里用来看护田园果蔬的一间小瓦房。

  北京什么样呢?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宽阔安静的长安街,深逐静远的中南海,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以及安静肃穆、神圣庄严的英雄纪念碑……这是我眼里心中的北京,古老神秘而又雍荣华贵。

  最终,我18岁的儿子独自去了北京。他向往北京很久了,想要去看看他在那里工作的小姨,看看书本上雍容华贵的故宫,磅礴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再看看我时常向他描述的北京城到底什么样。

  在他离开家的这几天,宝鸡古城几乎都在下雨。不是细如发丝温润入怀的那种,也不是雨打芭蕉淅淅沥沥的那样,而是那种经历了酷暑的煎熬之后,酣畅淋漓的疾速又猛烈的痛泄。

  这样的天气,我不免有些担心,那座古老的北京城,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迎接我的孩子,只有18岁的孩子正在以什么样的的心情游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他眼中的北京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电话里,儿子告诉我,他去看了我说过的华美的故宫,看到了天安门,也去看了英雄纪念碑,还有风雨无阻地飘扬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故宫雍容,的确幽深神秘,长城万里,确实雄伟壮观,可最触动他的却是那所为中国培养出了无数理工类精英的清华园。

  他说,他在那所静寂的校园里逗留了很久。那里的一草一木,房屋校舍,甚至是空气里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和味道,那是北京的力量和味道,儿子说。我笑了,北京在那一刻在小小的少年心里种下了希望,也为他增添了一份渴望和学习的动力吧。

  遥远的北京,祖国的心腹之地,有着雍容华贵的气质以及揽星入月般的胸怀,我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北京印象,随心随性,一样华贵而美好。

  在少时的认识中,语文课本里好多的文章都勾勒了北京的形象: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郭英之的《颐和园》,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还有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着课本,当年小小的我在脑海里种下了关于北京的梦。

  关于北京的印象,侯仁之老先生曾这样描述:“即到北京之后,好像忽然投身于一个传统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的洪流中,手触目视无不渲染鲜明浓厚的历史色彩,一呼一吸都感觉到这古城文化空气蕴藉醇郁。”

  我初到北京之时尚且年少,不得如此深厚的顿悟,难忘的是拽着行李走出机场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凌冽寒风,周遭形色匆忙的人群,以及哆嗦着前行却难掩满心欢悦的自己。跟随着前辈们的脚步前行,我曾沉醉于这座城市的热情与独特的魅力。被忽然刮起的大风推着走过肃穆的天安门城楼,被持续降落的雨雪浸湿过衣襟和鞋底。穿越过人潮拥挤的大街,也感受过老北京腔的贫趣;体会过京味十足的庙会,也接受过清华大学心灵的洗礼。798艺术区的创意与新潮似揭开了思维的另一个层面,圆明园的破坏及残缺让人痛定思痛,不忘祖国一路走来的不易与艰险。

  时隔多年,为了窥探北京厚重的文化底蕴,我再一次踏上了向北的征程。此次北上最难以忘怀的,是站在居庸关长城空无一人的烽火台上,当周遭的喧嚣归为静寂,回过头是雾霭中连绵的群山,而仰起头是无穷尽向上的阶梯。那一刻突然了解到,自己的渺小和天地的苍茫,以及退后不甘唯有向前的使命。这些,都是这段旅途交予我的东西。

  然而短短数日间的观感并不足以让我把握北京悠久的历史,积淀的文化。翻阅着相片,一张张都是我平生所难忘却的,阳光潋滟下,站在景山公园眺望过故宫的景致;夜幕降临时,漫步南锣鼓巷感受过传统的遗存;花灯初上间,站在中央电视塔尖俯瞰过皇城的繁华与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