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的时候,居所周边似乎都少不了各色的匠人,篾匠、木匠、泥瓦匠、铁匠、铜匠、弹棉匠……同时也都是或远或近的亲友,平常只要见着一个物件,大体就能说出是谁做的,比如若看到挑水的木桶或桶类的物件,就一定是街头的阿球师傅做的,若是竹器,大体就是享江叔做的,做衣服的有两三家,也八九不离十……
手艺人在曾经的乡村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传说我们的奶奶辈结个婚,或做稍大点的功德事,大都兴师动众的,几乎要动用各色的师傅,准备许久的时间。那时候,师傅是很受人敬重的,似乎带了神性,特别是盖房子做大木的师傅,户主都视若神明,一切礼节规矩马虎不得。当学徒学艺,是农民子弟除念书当官以外的重要出路。工匠们一般四处游走,相比常人见多识广,因个性、阅历不同,这些师傅身上,都长满了各样的奇闻逸事,坊间也由此衍生各色的传说,几乎每件物品都有一个故事,这大概也算是媒体不发达的时代,一种民间文化的沃土。
篾匠、木匠
竹木加工的匠人是最普遍的,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几个,现在的竹木师傅,多用电动工具了,装扮上不易分辩,以前是很容易分辩的,典型的装扮,就是工具挑,外出干活必挑着工具挑,扁担两头挂着竹做的扁篮,长提手,篮体椭圆形,一肘深,篮里装着、提手把上或挂或拴着,长短大小不一的各色工具。木匠也有用木板做的工具箱,有的还带抽屉,精巧实用。聚族而居的大户人家,一年来都会有一两次请师傅来家里做活的,大厅堂总有那么几天,满地是木板的刨花或竹屑竹片,小孩们就喜欢在边上看着,捡边角来玩,见师傅慢慢地一步一步,把大木头加工成各样精巧的部件,或整株竹杆最后拉成一丝一丝像面条一样的细丝,再由师傅的手上,变出各种成型的用具,感到十分神奇。做大木的师傅现在是更少见了,老家有做古廊桥的木工师傅,现在都得当做非遗传承人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