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之火散文(2)

时间:2021-08-31

  他说不找到材料他心里难受啊!我说我懂!要不然我也不会存着十九年前的试卷。他听了笑,觉得我说的也是,他曾说我存的试卷就像档案。我还告诉他,我考上大学那会儿,有复读的同学问我借物理和化学笔记。我起初舍不得借。同学说我已经考上了,留着也没什么用,而他们复读却需要,因为我的笔记是同学中最好的。我向来乐于助人,当时年轻,内心也不够强大,不懂拒绝,也想不到我的笔记会“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我再怎么追问人家也追不回来了,追多了还会让别人觉得我小题大作是矫情。于是我只能哀叹啊!我现在想到还是哀叹啊!那是我整整三年的心血结晶啊!若人家不舍得把笔记还我,把我的笔记收藏着倒还好,就怕人家考完试就当垃圾扔掉或卖掉,这是我“夜莺”的“红玫瑰”啊!(出自奥斯卡王尔德《夜莺与玫瑰》,详见附言注解)

  他被我那句“夜莺”的“红玫瑰”触动,他说他看文章(我曾写的《高山流水》,曾引用《夜莺与玫瑰》的故事),不仅仅看文章本身,更透过文章看到它所折射的作者的深层思想。他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对《夜莺与玫瑰》有这样的理解和领悟的。我笑,感谢他的理解,同时又想起另一则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美人鱼爱上了陆地上的王子,为了把鱼尾变成双腿,被巫婆夺去了嗓音,并且她走路就如双足在刀刃上跳舞。我小时候读,觉得巫婆真可恶,难道就不能用善良的心来帮助美人鱼吗?可现在我觉得安徒生是在表达一种人生哲理:任何人想要获得什么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有时即使付出代价,也未必能够获得你想要的东西。美人鱼为了王子这么做值得吗?“爱”是什么?“爱”至少应该不是伤害,不论伤害他人还是伤害自己都是不应该的。

  这则童话让话题自然而然转入对生活和心灵的探讨。他说他信天主教,也研究佛教,其实教派之间并不冲突,不论天主教还是佛教,都劝人向善,普度众生。我是唯物主义者,不信教,但是我对宗教也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他说他信天主教,也因为“师母”。我身为学生,本不应该谈论老师的私事,但是他那寥寥的几句话,却勾起了我的无限感慨,而且我相信以他的性格是不会怪罪我的。

  我的第一任师母是老师的大学同学,和他一起在我们学校任教,也教英语。我们学生对她的评价是“温柔、漂亮、优雅,说话轻言细语,无论多么生气都能保持温柔优雅的样子”。但是很不幸,她在多年前车祸去世。老师说,师母到临终,是信天主教的,如果他不信天主教了,或者改信了佛教,那他将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还怎么去见她?

  这时,现任师母端着一个盘子进房间,盘子里是她刚刚去厨房为老师准备的烤红薯。我看那烤红薯冒着腾腾热气,而且师母很周到,把红薯皮都已经细心地剥掉了,剥得很齐整,旁边放了一把勺子,可以用来剜红薯。她刚巧听到老师的后半句话,就笑着问:“去见谁?”老师轻声说出了前任师母的名字。师母哦了一声,把盘子递给老师。我在这一刹那莫名感动。感动于他对前任师母的怀念,感动于他对现任师母的真诚,也感动于现任师母对他的理解。其实我知道,老师对现任师母的感情相当深厚。在刚刚师母去厨房的时候,他给我看了一段视频录像,是师母四十九岁生日时他站在台上讲的一段话,表达他对师母的深深感谢。他一边看着视频,一边对我说,如果没有师母,现在这个世界上很可能已经没有他了。他说着就红了眼眶,声音也有些哽咽,他说视频中的他因为在台上面对众多亲朋好友,也因为那是师母生日,他不能那么不应景地在这样的场合掉泪,所以他强忍着自己的感动与泪水。

  而我,因为他的“感动”而感动!

  对前任师母的怀念也好,对现任师母的感谢也好,他都只用寥寥数语告诉我,但是我却知道,那样简单的话包含着无限的情感。当情感充满心房,似乎任何语言都不足以表达那份情感的分量——这种感受,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

  也许别人不理解他,把他的再婚看成对前任师母的轻松遗忘,甚至看成对前任师母的“背叛”。但是我知道,对曾经的怀念是真,对如今的感动也是真——没有经历过的人也不会懂。

  我佛慈悲,真正的`慈悲不仅仅慈悲他人,也要慈悲自己,因为我佛慈悲众生,而自己也是“众生”!身入红尘,方懂红尘,方破红尘!人永远都不要凭自己的想象去推定和论断他人的内心世界,也不要妄下定论,去评判和指责他人的情感。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深沉广阔的海洋,外人看起来平静,但其实静水深流、波涛暗涌,只有自己才是最深知这一切的人。

  对老师来说,有些人、有些事,虽然过去了,但不代表忘记了;虽然记住了,但也不代表沉湎和停留在过去——人,应该活在当下!

  这些话是我心中所想,不过当时我并没有说。也许老师话说得多了,也许在他还算平静的外表下有心绪涌动,他觉得口渴,让我给他递一瓶果汁饮料,并且让我也喝一瓶。我把饮料递给他,自己并没有喝,因为我胃不算好,紧张的时候会胃疼,所以只喝热饮。他喝着饮料,对我说他给我订了一本林语堂编的词典,如果在他去上海的时候到货,就让我自己去取。我了解林语堂不是因为英语,而是因为语文。高中时语文课本上曾有一篇鲁迅的文章,注解中说到鲁迅和林语堂的“骂战”,当时觉得能和鲁迅“骂起来”,并且鲁迅也有“兴致”和他“对骂”的人一定也不简单,于是此后对林语堂有所关注。后来知道林语堂除了写中文文章是大师以外,他的英文造诣也非凡。《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都是他的英文作品。我很庆幸自己知道这些,因为先前老师跟我提起一些编撰英文词典的名家时,有些我是不知道的。老师对我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名家、了解名家、崇拜名家,只有这样才能亦步亦趋地向名家靠近!”这句话让我心中凛然,油然而生对名家的崇敬、对他的尊敬,并看到铺展在我眼前的学习的漫漫长路。他接着又说,你连谁谁谁都不知道,枉称自己是学英语的!他这句话说得很认真,我也完全接受,但是却在无意间挑起了我这个“野”学生的“野气”,我在心里暗笑着嘀咕:“哈,‘不通’的教学模式正式开启!”我现在把这个写出来,不知道他看到以后会不会笑着“骂”:哈!这个不通的野小子!其实我知道,他给我备好了“十八般兵器”,现在要教我怎么“舞”起来。他说我现在需要英文的大量输入,然后才能输出。虽然我有底子,但是荒疏了好多年。我也知道,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即使老师说我悟性好,那也需要我不懈努力才能取得真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