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太极看人生散文

时间:2021-08-31

  哲理: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透过太极看人生哲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透过太极看人生散文

  还好,我们的中医专家们,并没有迷失方向。就像他们曾拜师薪火相传地保留了中医一样,回归传统太极拳,几乎成为他们或者他们后人(传人)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中叶,孔伯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如今,孔伯华的孙子孔令谦,不仅成为“孔伯华养生医馆”的总经理,而且还遵从父亲(卫生部授予的全国首批“名老中医”称号的52个人中的一位)的旨意,在少年时代,就拜孙式太极第二代掌门孙剑云、陈氏太极第十八代传人田秀臣为师,如今,他的传统太极拳的功底已经很深厚了。

  家住北京隆福寺街的王友虞,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身份。其一,李式太极拳的第4代传人,主要师承是第3代传人陈丹肪(亦为京城的名医);其二,7岁开始背诵医学典籍,随着年龄的增长,陆续跟爷爷、外公和师父学习中医、针灸,并拜“四大名医”为师深研中医。

  李琏,中医主治医师,中医世家。其父李介鸣教授,为四大名医施今墨入室弟子。李琏本人自幼从其父学中医,后侍诊学习于祝谌予、董德懋等名家,并攻读于北京中医学院。在他16岁(1968年)时,开始随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吴图南先生曾向太医院正李子裕先生学过医道,太极拳很有成就,寿至105岁)学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等。如今,他在太极拳上很有造诣,已出版《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一书。

  戴玉三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但他在20世纪40年代,就拜名师杨禹廷先生学练吴式太极拳。20世纪60年代,他在北京门头沟行医的同时,也开始传授太极拳。他把太极拳功夫运用到行医的过程中,对病人的帮助很大。

  曾担任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吕炳奎老中医,则指令其子嘉澄随吉良晨教授学练太极拳。如今在国外工作的嘉澄,仍坚持每天练拳,很有收获。

  或许吕炳奎老局长的话可揭开中医师学练传统太极拳的秘密:“本《内经》‘正气存内’、‘精神内守’之旨,张仲景‘上工治未病’之教,孙思邈‘大医医未病之病’的精神,尊前贤之启迪,从‘精气神’当中不断激励自己,鼓励自己,认为‘世上有健康长寿之法,无长生不老之术’。要防患于未然,提高人的生命系数,缩短人的衰老时间,是医者之大愿也。”

  这样的“大愿”,医者或许真的需要太极拳的帮助;反过来说,练太极拳者,也很需要医者的帮助。或许,太极拳与中医,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阴一阳,不可须臾分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共生共荣。

  以前,中医大家给患者诊治疾病,不仅仅是“望、闻、问、切”和开处方、配制药剂、推拿按摩,更把讲授人生的道理(即人们常说的传道,传授圣贤之道,也可称之心理疗法)和传授涵养身心的方法(导引之术、太极之功)当成重要的内容来做。这样的治疗方式,既符合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为本的理念,也和太极拳“练整体,整体练”的要旨相匹配。

  当时有的中医专家,全天坐诊,很少有疲惫的时候。他们边为病人诊治,边进行太极拳功夫的锤炼。比如,有的中医专家(太极拳专家),号脉、开处方的时候,往往用一个小于乒乓球的圆形硬物抵住长强穴(尾闾下方),据说,此法可以用于各种虚证的治疗,培补真阳作用明显。有的到了中午,就关上门诊,用太极拳基本功——混元庄(亦称之为浑园桩)的方式来休息;这样,站庄一小时左右,到了下午再坐诊,则精力依然像上午那样充沛。

  中医诊治疾病,对医生健康状况的好坏和精力旺盛与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来说,身体好、精力旺盛的医生,其医术必然高明,其自身也一定能健康长寿。

  为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实现自身的健康长寿之目标,中医的大家们,往往“功夫用在医学之外”。太极拳因为和中医有高起点的血缘关系,所以,用心体悟太极拳之真谛,也就成了医学大家们的自觉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太极拳大家,往往也是中医的高手。因为没有中医的滋养,对太极拳的理解也就会始终桎梏在武夫的层次,不会有大的突破。因此,征诸实际,太极拳家和中医家的内在修身之路,很多时候是可以相互融通的。

  静定功夫是传统太极拳训练体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太极拳练习者必经训练出来的一种素质。

  静,从字面来看,就是静止不动的意思;定在太极拳中,则是比静高一点的生命体验。如笔者所传承的内功太极拳,从起式开始,一招一术(术为内功心法)的转换过程,往往伴随着“心中一静”、“十字中心一静”、“心神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初学者很难理解。

  为什么难以理解?因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生活、学习的压力,拘谨、紧张、忙碌似乎成了生命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须臾离也。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学练最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品质的太极拳,反而会不适应,不习惯;因为,心神已经静不下来、定不下来了。

  太极拳虽然始终是在运动状态下演练的;然而,阴阳互孕、阴阳既济、动静一如才是太极拳的运动本质,没有了这些,太极拳的内涵和魅力就会丧失殆尽。

  传统太极拳的价值,体现在拳法招式中,必然是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静、定,所谓的“意断形不停”、“移位不移点”——这里的本意就是形体虽然在运动中,则心神必须处于静定中。基于这样的认识,外国人才把太极拳称为“运动冥想”。

  我们所倡导的太极拳(太极文化),静定法是必须进行的专项训练。这个训练过程,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至少要持续1年以上。

  第一阶段——金刚坐

  金刚坐本来是中国古人日常读书、交谈时所形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威仪姿势,是儒家特别推崇的生活习惯;只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坐姿,当代的中国人已经很少用了,也特别的不习惯了。

  金刚坐很简单,共有两种坐法。

  其一,先两腿并拢,小腿平铺在坐垫上,大腿和身体保持直立,随之,臀部坐在两小腿上。

  其二,两小腿平行放着,一个脚背压另一个脚的脚心上,重叠在一起,进而坐在小腿及脚后跟处;坐下之后,身体往前趴一下,把臀泛开再坐下去,身体直起来后,腰往前送,然后涵胸(有一点意思就可以了,不要动形体,要收下颏,把精神领起来。中国道家虽然讲“根本大道不在坐”,但也认为“要从坐的形式来入道。”

  金刚坐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腿的“通透度”(通过武学训练,气血在身体里实现畅通无碍的一种境界,传统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强调实现这个功夫。)不够,采取这种坐姿不久,因身体压瘪小腿内血管的原因,腿会麻、会疼,这时,心里会很烦躁、安静不下来,甚至会产生不想坐下去的念头。如何应对?再继续坚持一下(注意:一定要循序渐进)。

  金刚坐是通过静的坐姿让气血更好流通的方法——压瘪血管,让血先缓慢地流过,相当于堵住大坝;等站起来的时候,瘪住的地方一开,就好像大坝决口,气血会更好地冲过去,直达脚趾。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金刚坐的姿势看书、看电视、聊天;此外,在所有特殊的坐姿中,金刚坐是唯一可以饭后就坐的姿势,因为这个坐姿可帮助消化。

  第二阶段——马步庄

  过去讲,要“要把骨髓洗,先从站庄起”。这其中,马步庄是传统武学最受推崇的方略,为什么,因为这个庄法启动真气快捷,可促进气血的流通,强身健骨作用明显。

  马步庄最基本的要求是两脚平行分开站立,脚尖向前,小腿直立,大腿基本上平行或略高一点。亦有两种站法。

  其一,小马步庄。这个庄的开始,是两脚脚尖分开呈外八字;随之,两脚脚跟分开,呈两脚平行状,与肩等宽。身体从高位开始往下蹲,逐渐使大腿趋于平行。这个庄的难点是腰如果不松开,两大腿不容易蹲平。

  其二,大马步庄。这个庄的开始,是两脚脚尖分开呈外八字;然后,脚跟分开呈倒八字;进而,脚尖再呈外八字;随之,两脚跟和脚尖呈前后平行状,比肩宽一些,最多宽一倍。太宽了小腿就垂直不下来了。在此基础上,身体慢慢往下蹲,逐渐地使得两大腿趋于平行(一定要略高一点)。

  马步庄手式往往取环抱式,手心向内,对着身体,仿佛两臂抱着一个大大的气球似的。这个手式,武学老前辈称之谓为“含机手”。

  马步庄对于练太极拳者的特殊意义是锤炼静定的功夫。因为,初站庄时,由于腿部的“通透度”不好,腿部因肌肉紧张,会发生抖动、疼痛等现象;有的人,腰胯还会疼痛、不受力,大腿会自己往下落(低于水平线);此外,还会出现心跳加剧、大汗淋漓、极度疲劳等现象。这些现象,是抽掉“拙劲”换“灵动之劲”的正常现象,不过,这些现象往往令人难以忍受;然而,这恰恰是练心神能否静下来,能否定下来的最佳契机。千万不可错过。

  老一代的中医家们,为了提高按摩和针灸水平,往往会锤炼太极功夫中的揉球法和震颤法。揉球法有两种,一种是手中本没有球,但要想象手中有一个气球,然后反复揉动之;一种是揉动纸糊的球,体会如果一用力球就会破,如果不用力球就会落地的感觉。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不仅太极拳“粘粘连随”的功夫会出来;而且,按摩时轻重缓急的指法也会有了功底。震颤法一般要求1秒钟内至少震颤8次,这样的频率,用在中医按摩上,可治疗内脏的疾病;用在太极拳实战上,可以让敌人的五脏碎裂。

  太极拳因推手(亦称揉手)而训练出来的听劲功夫,其本质和中医的“号脉”没什么不同。如果中医大夫的号脉水平高,进行太极拳的推手(揉手)训练,则必然会事半功倍,太极拳的听劲功夫能很快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

  太极拳讲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种气化的理论之来源,很可能源自中医的“气化论”。如果中医大夫们通过传统太极拳的锤炼,体验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真实不虚,对中医的理解,就有可能突破名相(名词术语)的障碍,抵达中医的核心地带。

  以太极而命名的“太极拳”,所表达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古人所发现的宇宙真理——遍布宇宙的物质之气的两极性——广大之极与细小之极,合之曰“太极”也!

  因为“太极”所包含的两极之性,故称“太极本无极”。

  太极、阴阳、三才、五行、八卦等,这些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气质的核心内容,因太极拳的诞生,而强化了其“天行键,君子自强不息”的内涵;因中医学的诞生,而拓展了其“吾养吾浩然之气”的生命活力。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的经典如是说。

  “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太极拳的经典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