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梦,一条攀登的路……我们是航空航天的先行者,默默奉献在山谷……”这是风洞人最喜欢唱的《风雷之歌》。听到这美妙激越的歌声,就勾起了我对风洞美无尽的追忆。美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森林、草原之中,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存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之中,存在于抽象与具象的巧妙结合之中,存在于辛勤耕耘与默默奉献之中。这是我三观亚洲最大风洞群的一点感悟。说白了,我想说的是美在风洞。
改革开放近十年的时候,藏于“深闺”的川西北大山深处的亚洲最大风洞群才撩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其壮美神奇的真面目,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名目惊世骇俗。那年,全国政协委员“三线建设”视察团视察风洞,笔者有幸随行服务。那是一个艳阳天,我们乘汽车沿着苏包河北上,转过鹰嘴岩,进入一个仿若世外桃源的山谷,那儿有一片建筑,有若干个风洞。其实有的风洞在楼里面,有的在山洞里。当时,按照“三线建设”隐避和分散布点的原则,这个亚洲最大风洞群分散在四川盆地周边的好几个地方。我们一行共参观了三处。首次目睹风洞真容,观赏其天宇般的胸怀,大山一样的情怀,星星般明亮的眼睛,淳朴厚重稳健的作风,博大精深求真务实的科技创新精神,我深深地被这壮美而神奇的风洞和那些默默奉献的风洞人折服了。这儿远离闹市,与其说是世外桃源,不如说更像神仙洞府。这些风洞人大多具有高学历、高水平,掌握有一项或多项高科技,且不少来自大都市,有的还是留学归国者。当年,他们是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来到这深山沟的。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长年累月在这儿顽强拼搏,苦苦钻研,默默奉献。这些风洞儿女是祖国的骄傲,是新时代最可敬爱的人!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风洞群,洋专家们看到后惊叹不已,先是怀疑,待问明白后,连呼“OK”!他们代表着我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的最高水准,不少项目已赶超世界水平。这儿的风洞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运载工具的必经之洞、必由之路,她催生了系列运载火箭、导弹、人造卫星;还有不少高楼、大桥、车辆模型经此吹风试验,得以定型建成。因而,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些风洞和风洞人!他们是将自然美与人文美、物质美与精神美、科技美与生产美、雄壮美与威武美、现实美与未来美巧妙结合起来的真正的`“美神”。经过他们模拟太空变幻无穷的吹风测试,帮助材料选用,外观修饰定型,飞机、飞船、火箭、导弹、卫星才能上天,我国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才能大大增强。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和多种型号的飞机,已经过风洞频频起飞,各类卫星已经此升空遨游,“神舟”飞船已载人飞上太空并成功返回。这当中无不凝聚着风洞人的智慧、心血和功劳。因此,我说风洞人是创造美、塑造美且自身美的“美神”、“大力神”,也许毫不过分。无论怎样评价,我都是打心眼里敬佩这些风洞人的。美在风洞的的确确是个客观存在,当然更是主观美与客观美、抽象美与具象美的统一。
第二次进风洞是个桃李芬芳的季节。我和全体市政协委员分乘若干辆公共汽车驶进深山,仿若进入另一个天地。风洞大发展了,那新落成的大型跨声速风洞特许对外开放,被开辟为可供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委员们参观后眼界大开,大长志气,一种自豪感、荣誉感和爱国激情油然而生。由于时间紧迫,参观者众,解说听得似懂非懂,离开风洞时,我心里真有点遗憾。
事真凑巧,从风洞中调到我们机关的一位干部的夫人还留守风洞,且是那个大型新风洞的技术负责人,可称女中英才。我们与这位新来的同事———老风洞人相约于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探了风洞,钻进了那个钢铁巨龙的肚子里,并听了技术专家的介绍,把这个风洞的里里外外看了个透。据介绍,这个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洞群三十多年来为祖国和中华民族争光争气,做出了非凡的巨大贡献。从1956年至1967年,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郭永怀等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大家,不断为组建我国空气动力研究基地苦苦奔波,日夜操劳。1967年7月,国防科委发出通知,以钱学森、郭永怀、严文祥、王珍、刘光奇为领导的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筹备组成立。1967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批了聂荣臻元帅《关于国防科技体制调整改组方案的报告》,我国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正式宣告诞生,被列为第17研究院。而在此之前,已有3000多名科技人员在川西北的大山里干了两年多。1968年正式开工建设。后来这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科学大家和科技人才,比如张涵信、乐嘉陵、刘长秀、王勋年等。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儿肯定能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前景非常乐观。“嫦娥奔月”将不再是神话,我国的“探月工程”也将通过这里顺利起飞。
【美哉风洞短篇散文】相关文章:
1.美哉个园的散文
2.花哉美人哉散文
4.美哉生命抒情散文
5.美哉诗经全文
6.唯美散文美文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