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茶外茶闲话抒情散文

时间:2021-08-31

  茶文化与酒文化一样博大精深,喝茶早就超越了它本身的内涵,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吃茶,一为解渴,二为礼节,三为应酬。“三分解渴七分提神,三分饮七分品”方能达到灵与肉兼美之类的茶经茶道,作者将茶与茶文化侃侃道来,其中穿插有关茶的诗句,将知识与文学融合起来,使文章形象且生动,增加了可读性。

茶里茶外茶闲话抒情散文

  我好喝茶,但不善品。诸如“三分解渴七分提神,三分饮七分品”方能达到灵与肉兼美之类的茶经茶道,则是一窍不通。于我等凡夫俗子,吃茶,一为解渴,二为礼节,三为应酬。其余,无他。

  一、到老黄家吃茶去

  我与茶结缘,全因爷爷喜好喝茶之故。幼年时,我就成了爷爷邀约茶友的跑腿。夜幕初降,每每饭毕,我定然会在爷爷的吩咐下,帮其邀约邻里长者“考茶论道”。

  燃一盏油灯,长者二三人,围坐一火炉,取一大砂壶,盛水八分有奇,驾于炉上,水沸。另佩一小紫砂壶,侧身,置于温火处,慢慢加热。一切就绪,从茶兜里取茶一两余,徐徐入内,轻摇紫砂壶,沙沙作响,似一交响乐,让人陶醉。间或,又将紫砂壶置于温火处再次加热,再次轻摇。如此周而复始,待茶干脆,清香扑面而来之时,将沸水倒入紫砂壶中,顿时狼烟凫凫,茶香四溢。围坐者双目睽睽,嘴叼烟斗,闲话茶道,笑曰:“鸡蛋鸭蛋好吃,茶蛋(淡)不好吃”,浸泡三五分钟,取茶杯二三,置于几上,遂将茶汁均匀分配,一者一分。茶汁虽少,色酽酽,味浓浓。因属头道茶,言最为尊贵,遂呼呼细品之,慢抿之,啜啜之声漾漾,直叫人嘴馋!正如浦瑾诗曰:“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啊!

  年少的我,好奇,双眼瞅着,偶或也尝一尝新鲜。入口一试,味甚酽,甚苦,恰似中药,忙抓起空杯,用冷水漱口不止,遂引起长者一阵狂笑。如此一紫砂壶,多则浸泡四道或更少,便弃之于大壶之中,若茶瘾轻者,也未必敢碰。

  于是,众人在茗品之间,山南水北地聊,五湖四海的侃。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或,或唾;或悲,或喜;或高亢,或低沉。大有太白之“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之雅,一幅悠然自得之态,直到月上三竿,偶或鸡鸣。

  此类茶叶,多为自己栽种,购之者甚少,偶有采自高山云雾的荒山野茶。新春伊始,待“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之时,携一小篓,翻山越岭,自采自炒,虽无国家桂冠,却是经济萧寒之嗜茶者的大爱。不取其色,不贪其味,不见茶经,不入茶道,适合自己口味者,则视之为上品。

  吃这种茶者,多是没有文化没有地位而经济又过于窘迫之乡村野老,他们不是专业品茶者,更不是专业种茶户,一般均为闲暇采晒,忙时沏饮,此为“土茶”。凡村中嗜土茶者,皆有自己的藏品,等到日薄西山,便各自抓取一二两,相互邀约:“走,上老黄家吃茶去”!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土茶趣事。

  对于厂家生产的上等好茶,第一次饱口福是我在县城上中学时,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终身难忘的场景。父亲为了我的前途,硬是将两支火肘扛到城里,几费周折,才攀上一县级领导,待转学事宜确定的当晚,我们请了客之后,便被邀入其宅小坐。一进家门,领导便笑盈盈地说要给我们沏杯好茶尝尝。随即,取一大玻璃茶杯,放入少许条状青茶,倒入沸水,瞬间,青茶悬浮,直立于水中,貌似麦芽,茶条不散,茶汁清澈,墨绿,十分诱人。二三分钟后,抿嘴啜饮,但终说不上味来。回味,颇似后来读小说《小五义》中那位豪爽状士之言:“香喷喷的,甜丝丝的,苦因因的”。领导笑曰:“此乃他人所赠,给亲戚们也分享分享”。观其态,颇有得意与炫耀之心。至今,我仍说不出那茶姓甚名谁,感觉应该是千儿八百以上之物。

  二、茶经茶道茶文化

  散文家艾煊在《茶性》一文中写道:茶与酒是千岁老友,但两人性格绝然相反。一个是豪爽,狞猛,讲义气的汉子;一个是文静,宽厚,重情谊的书生。茶为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流,清气馥郁。友情缓缓流动,谈性徐徐舒张,渐入友朋知己间性灵的深相映照。在他看来,茶是含蓄蕴藉式的内向情感,饮前淡淡清气,弥漫于不易觉察的周围空间,一旦渗入人体,潜入全身汗囊毛孔,则缓缓生成温馨抚慰之效应。余以为,先生真正地诠释了茶的真谛。但凡善品茶者,应皆有同感。

  其实,茶在中国文化中占特殊的地位,早就形成了享誉全球的独特的茶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就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就渗透进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领域。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是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并由此派生出了“茶风俗”、“茶道”、“茶经”等等让洋人望“茶”兴叹的茶文化来。除了诸如“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佚名);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范仲淹);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魏时敏)”等等有关茶的经典诗句让后人熟知以外,众多的文献都能找到茶文化的踪迹。在《红楼梦》中就有茶的妙论:“一杯曰品,二杯曰解渴,三杯曰饮驴”,这无疑就很精辟地概述了人们吃茶的类型。

  在众多高贵商贾文人雅士眼中,饮茶须品茗,方显其雅趣。禅家有云:吃茶最要紧者为“清”“闲”二字,其禅意就在“见素抱朴”、“澹泊宁静”、“不起心,常无相清净”之中。但这禅意实在过于深奥,于我等凡夫俗子,品茗之时最多只在净与不净,淡与不淡之间徘徊,或雅或俗,均不是太看重。闲暇之时,择一清静之所,把清茗而遐想,啜茶汁而神思,掩面庞而交故,置身于静室幽篁之内,抛烦恼于九宵,忘记柴米油盐,不沾半点浊俗之气,于是,心中顿生一种悠然自得的恬静之情来,这便是普通人饮茶之最高境界。此种清闲,恰如宋人释德洪《山居》诗云:“深谷清泉白石,空斋斐几明窗,饭罢一瓯春露,梦成风雨翻江”,只可惜如今世事浮沉,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至于吃茶的清雅,骆成骧有一联最为经典:“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但要在这个“狗肉锅中还未烂,伽蓝更取一尊来”与“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的浮躁社会之中,步入此种“茶境”之内,自然是需要相当的底蕴储备与抗扰能力的。对此,小可不提也罢!

  三、茶里茶外茶闲话

  其实,吃茶最讲究的还是一种“纯净”的兴致与气氛。把茶“冲”进壶内,不论同桌知己还是陌路人,只要话匣子一打开,就有醇醇的笑声,就有朴朴的情意,就有暧暧的氛围,那才是喝茶的最高享受。对于饮者,轻啜慢抿,缓缓品味,有助于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有助于独自浸润在创造与遐想之中,更有助于亲朋好友间隽言妙语的笃行谈兴。因此,饮茶而不携带其他目的,“饮者在意不在茶”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喝茶,喝的是情意,喝的是未来,喝的是对美好日子的期待与憧憬,只有这样,茶叶的好坏也就无所谓了!

  纵观现实,由于现代社会攀比之风日盛,不良风气也在传统茶文化中泛滥成灾。宋人张俞在《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的种种哀怨,已经茶界中日渐凸显,慢慢演变成了“遍宅好茶者,不是买茶人”。请君细看:全同各地那么多茶厂,所生产的名贵优质茶的极品精品,又有多少转化成GDP的?大多成了厂家领导对上级“老板们”的“贡品”。其他地方不说,就拿贵州水城春来说,一年之中所生产的那些优质茶叶的极品精品,还不够“上贡”给领导们尝鲜啊!我真的不知道这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是生产力在转型?哈哈,影响情趣,这些不谈也罢。

  如若君有兴致,也可如蒲松龄先生一般,在泉边开一小茶座,免费招呼过往客人,一来可以喝茶解渴,二来可以收集资料,著书立说,“聊斋”一下,“志异”一番,这样,至少也可青史留名。如若没有那般兴致,也可倚栏临风,独自小饮,茶杯一端,便“草草杯盘共一饮”了。一如梁实秋《喝茶》所云:“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路边埂畔皆可奉茶”,也是另有情趣的。这样,即便茶不名贵,也能喝出真正的茶味来。如若刻意把光阴都虚度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上,那茶味就真的发酶了。发酶的茶味,会影响社会和谐的,我们不倡导也罢。

  众所周知,茶与酒相比,酒越陈越醇,茶则越新越香,喝酒吃茶,皆在氛围。茶,不一定名愈贵者愈好。只要适合自己的口味,与自己的实力相匹配则可,我们不应该走入吃茶误区。

  对于吃茶,我最同杨羽仪先生《水乡茶居》一文中的说法:“不论早茶晚茶,都要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一天辛勤劳作,各自为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中国人好喝茶,中国人喝茶已经影响了整个世界。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国人,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中国茶,凡是有中国茶的地方都有中国茶文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看来,我们喝的已经不止是“茶”了。喝茶,其实早就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早就超越了茶本身的内涵。茶客们啊,品茗也好,解渴也罢,牛饮也成,一定要喝出“茶味”来,请不要沾污了我们优秀的茶文化!

【茶里茶外茶闲话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1.闲话品茶散文

2.鲁迅的“茶外之茶”之道

3.杨万里与茶的故事

4.元稹 茶

5.茶的心经

6.元稹与茶

7.诗人杨万里与茶之缘茶道知识

8.春茶和秋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