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幸两次重访西河古镇,每次都被那里古韵悠远、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打动。
行走在古镇洁净光滑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面上,但见三三两两的老街居民,自然表露出的精气神仍是那么的清闲安逸。然而,面对600多年历史古镇幢幢民宅年久失修破败凋零的现状,又顿生些许感叹:政府要以清醒的文化自觉,智慧地担当起古镇保护的历史责任,因为它蕴含着青弋江流域古文化的根系、灵魂与情感啊!
一个古镇就是一段历史,一栋民宅就有一个故事。古镇渡口与东岸凤家湾毗邻,偌大的滩涂已被茂密的树木遮掩得密密实实,蜿蜒的水泥小道一直铺到码头,使得汽车可以直达渡口,机动渡船一刻也不消停地迎来送往,不仅拉近了古镇居民与外界的距离,而且也极大地方便了来古镇的踏访者。
渡船尚未靠岸,眼前就是一栋栋形态迥异、依堤而建、鳞次栉比的古民宅,斑驳的暗黄色外墙,散发着被岁月侵蚀已久的沧桑气息。驻足看那窗台上摆放着的几盆不知名的小花,仿佛正在悠然地散发着缕缕醉人的芬芳。进入古镇老街,放眼打量,老街一副任岁月流逝、我独不惊的模样。漫步在老街上,古宅门窗和屋檐处随处可以见到典雅富丽的雕刻,虽已斑驳模糊,却让人仍能想象到当年那雕工的精致与华丽。
步入一家不知名的吊脚楼之上,一把已磨得油光铮亮的藤椅靠在窗边,我就势挪过来倚窗而坐,从一米见方的窗户向外看去,青弋江面一叶小舟映入眼帘,渔翁不停地挥竿扑打着水面,数只鸬鹚随着主人的指令上下翻飞,捕鱼正酣,好似一幅渔歌唱晚的画卷跃然江面。
沿老街由北向南继续行走拍摄。不知为何,走到哪,我总是爱把镜头对准古宅那些窗户,那是因为每扇窗户仍都彰显出各自的美感,也许这就是一栋民宅眼睛的缘故吧。透过扇扇小木窗,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窗后挂着清爽的碎花小窗帘,这碎花小窗帘后面可能就藏有一栋民宅故事里的故事。
走进一家清朝年间的民宅,因厅堂较为宽敞,中间有根木柱支撑着二楼的横梁,右角是一架木质楼梯,其它地方没有摆放更多的家什。三位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当时离端午节还有些日子,就让我等早早地闻到了粽子的清香。由此我想,西河古镇居民端午节吃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最重要的是这已成为古镇上的人们对这个节日的一种期盼、一种传承、一种无可取代的情怀。
拍摄中,被几处正在修缮的民宅所吸引。经朋友介绍,方知西河古镇已被芜湖一些有识人士看中,芜湖古玩字画业商会的褚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褚先生擅长字画,酷爱古玩,对古民居情有独钟,多次深入西河古镇考察了解,感觉西河未来很有发展潜力,因而不惜重金投入西河古镇民宅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从目前已修缮的民宅来看,确实给西河古镇重振雄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据报道,扬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该市几年前就出台政策,规定对一些古宅和文博景点,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可以拍卖经营权,允许按照投资者的愿望和国家有关保护规定维修、经营、使用古建筑。这一政策拉动了富裕起来的市民文化消费的热情,投资古城老宅成为许多扬州人或外地人的热门选择。因而,芜湖人投资西河古镇民宅保护性开发利用,不失为一项明智的选择。
轮回的是时间,升华的却是境界。西河古镇里的故事亟待开发挖掘,因为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逝去的风光岁月,折射未来的潮起潮落。这里虽然距离规划保护、旅游开发还有一段路程,但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研究、利用、开发已箭在弦上。只要站在发展的高度、古为今用的节点上,匠心去打造,潜心去升华,一个历史的、文化的、古色的、旅游的西河就会出现在眼前,古镇就会再展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