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遇见散文

时间:2021-08-31

  近日,央视综合频道继《中国成语大会》、《中国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饕餮盛宴后,又一全新力作《朗读者》盛装登台,与观众见面了。

遇见,遇见散文

  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言,大多数人都认为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是专业人士的工作。

  直到遇见了《朗读者》,遇见首期以"遇见”为主题的那期节目,遇见以“一个人,一段文”的形式使无声的文字因朗读而富于灵性,我才真正领悟了朗读其实是一种感情的宣泄,一种心灵的慰藉。濮存昕掏心窝子讲述受人讥讽的童年过往,声情并茂的朗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选段,感恩遇见积水潭医院的荣国威大夫,是这种遇见使“濮瘸子”走直了此后的人生路。无国界医生蒋励,身处武装冲突频发的阿富汗,平均每天接生40位产妇,她以遇见新生命的方式诠释着一名医疗救助者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那首《答案在风中飘扬》遇见蒋励和她的同伴们,奏响了爱的奉献的天籁之音。柳传志,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界奇人,把父亲对自己“只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作为传家宝转赠给儿子柳林,并将在儿子婚礼上发自肺腑的致辞公之于众,给每一位有未婚子女的家长上了一堂为人父母的公开课,说出了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里话:“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更幸福的事呢?”他遇见了一位好父亲、好妻子、好儿子。周小林遇见殷洁,于是有了鲜花山谷,年过半百,人生真还如初见。张梓琳遇见世界小姐桂冠,此后又遇见可心可人的女儿,体会了一个小生命顺其自然慢慢长大有多么重要。而“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遇见暗恋已久的女同学,毅然把埋藏心底的爱化作对翻译事业毕生的追求,让中国的古诗词走向世界,让世界的诗歌文化扎根中国。为了深爱的事业,不惜每天从夜里偷几点钟来学习、工作,他的那次遇见是失败的,但97岁的老人却能坦言,失败有失败的美!

  作为凡人,生命中也会有某次遇见值得回味。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个世界的朗读者,只是没有在特定的场合正式表演罢了。我们朗读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升迁荣辱,内心世界,朗读嘈杂飞乱、安静和谐、草青虫鸣、花开花落。而更多的时候,朗读是一种大音希声,一种真爱永恒,一种突然地变故,一种孤独的宁静。我们也每每都在遇见,遇见父母、遇见同学、遇见爱人、遇见朋友、遇见擦肩而过的匆匆路人,每一种遇见都有他的必然或是偶然,我们也常常发出感叹,珍惜当下的种种遇见,因为下辈子真不一定能再见。

  而往往是,还没来得及珍惜,遇见已不再遇见,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看完节目,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与谢老师的匆匆遇见。

  那天我忙完手头工作,抽空去县图书馆换书。走到急诊科门前,一眼看到文友徐东风表情凝重,询问得知谢利亚老师在急诊科抢救,我第一反应就是赶去看看,需要增援医生前来抢救的话我好立刻联系。见我转身往回走,东风兄无奈的叫住我说:“不用了,已经不行了,突发心脏病,来到医院就没有呼吸心跳了。”我惊讶万分,然后是怔怔地呆住了。虽然在医院工作多年,看惯了太多的生死离别,但遇见熟识的人突遭意外,还是不能接受。

  认识谢老师,是四五年前的事情。我接管单位的宣传工作,请谢老师为单位写春联,因为之前不认识,是单位里的书法爱好者王军荣引荐来到谢老师家的。想象中,书法家应该是雅致飘逸,超凡脱俗,浑身书卷气。而走进谢老师的小院,大门西侧临街小屋里,一位不修边幅,土里土气的老人正在就着简单的案几奋笔疾书,墨香袭人。我猜想这应该就是谢利亚老师了。见有人来,谢老师停下了笔,军荣因为很熟识,开门见山说明来意,我也赶忙向谢老师做自我介绍,简单的几句寒暄后,留下事先准备好的对联内容,存下谢老师的手机号码,方便取对联时联系,便匆匆离开。

  从那以后,每年春节,都是我准备好对联内容,给谢老师发手机短信,然后约好时间我再去家里取。单位搬迁新址,南门最大的对联将近五米长,东门对联也将近四米,谢老师一直按前些年在老院时的标准,收点笔墨钱。

  谢老师因为近些年身体不太好,经常需要住院治疗,所以在医院我也见过他几次,每每问及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只管开口,他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医生护士都可好,照顾很周到,我这是老病号了,人都很熟识,不给你添麻烦。在医院几个内科的办公室,都悬挂有谢老师手书的诸如“妙手回春”、“厚德博术敬业创新”条幅。

  今年春节期间,无意中看到优酷的一段视频——《国网修武县供电公司退休职工——谢利亚》,才知谢老师自幼从父练习书法,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在省书法函授院研究生班学习,师从冯志福、张海老师,1989年加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先后多次在省市县,乃至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奖,县里几所小学中学,包括县图书馆的牌子都是谢老师的墨宝。谢老师还是十足的京戏爱好者,在他的“怡乐轩”还经常组织戏迷沙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想到年前去他家里取对联,实在话,我都有点不好意思,这么长两副对联,光墨汁和纸张的消耗就相当可观,谢老师收取的那点费用恐怕连本钱都顾不住。我是在半路上碰到谢老师的,当我诚心提出来加点钱,以示对谢老师劳动成果的尊重,却被他婉言谢绝。他忙着去县文化广场给群众义写对联了。不成想,那竟是与谢老师的最后一次遇见。

  谢老师走了,整个小城仿佛都沉浸在悲痛中,认识或是听说过谢老师的人都奔走相告,前去吊唁。思忖我与谢老师的遇见,几年里合起来不足半小时,但谢老师的忠厚、诚恳、敬业、博爱是我等所不能企及的,我为生命中有这样的遇见而感怀,借用谢老师的题字结尾:德是无量寿,兰是第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