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教学设计(6)

时间:2021-08-31

  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一段,试背第2、3段。

  二、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踮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

  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