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教案反思

时间:2021-08-31

  《劝学》一文中包含着教育家荀子的谆谆教导。他在传输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避开了单纯说教的机械和呆板。分享了几篇《劝学》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劝学的教案反思

  《劝学》教学反思篇一:

  荀子的《劝学》一文,我原本的教案设计是这样:

  读第一、二段,第一步:找观点,提问:这部分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再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读第三段,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然后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四段则是先划分层次,再概括本段主旨。

  而在实际授课时,这个步骤完全发生了改变。因为学生把课文已经朗读过多次,又自行翻译过,所以在我随意的问道:同学们特别喜欢或认同哪句话?有几名学生选择了“不积小流……金石可镂”这一段里的句子,认为这说明在学习中积累和坚持很重要。

  然后有一名学生很干脆的说:“我喜欢‘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我有些意外,让他再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他说“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我顺势问:为什么不能停为什么要学习?这名学生有些迟疑,很多人就自己赶紧看课文,于是有人念出了第二段末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又问,那前面几句怎么说的是“青、冰、木、金”?学生便答道“那是比喻”,于是我们就分析了每组比喻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继续问:人学习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普通人学习了就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学生们很自然地从第三段里找到了“善假于物”这句话,我们又共同明确了: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正是学习的作用。 然后,我说:现在我们就算同意荀子所说的人需要学习,可是具体该怎么做呢?这次学生就争着念出了第四段的那些句子。我说,咱们用几个词总结一下吧,这样学生很快的归纳出了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这三个词,还有人说这说的是学习态度。我问:讲到了学习方法吗?便有学生注意到“积累”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一个临时的问题改变了整个预设的教学过程,却达到了同样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们非常活跃,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还进行了反思。这样的“劝学”没有生硬之感,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为后面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做了准备,真是意外的收获,也让我再次认识到阅读教学中优化提问的必要性。

  《劝学》教学反思篇二:

  《劝学》这首诗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板块的第一课。以短短的'28个字,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虚度光阴,就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

  课的开始,由学生讲的一个小故事《凿壁偷光》引入,然后详细介绍作者,让孩子们知道这首诗就是作者的学习经历和体会。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遇到困难互相帮忙,接着互相考一考。再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字。接着老师考,以考代讲,当学生遇到不会的生字,老师详细讲解。最后开火车

  读字卡检验学生字的效果。我还设计了两个巩固练习,学生都完成的较好。接着便是读诗,先要求读正确、流利,再读要求有节奏。然后教师配乐示范读,学生再读时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点名读,检验读的效果。接着指导写字,第一课时指导两个,第二课时指导剩下的五个。也是采取选择难得指导,容易的自学。最后读诗感悟,感悟作者写诗时的心情,写诗的用意。课后题中有三个名言警句,我用一个小故事把它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有助于记忆。最后,学生完成检测单,教师评价。

  从教学效果来看,尤其是从学生完成检测单的情况来看,学生在本节课收获颇丰。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既培养了学习能力又给每个同学以发表意见的机会,学习氛围浓。

  虽然感觉有一些成功之处,但也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写字教学中,教师教师指导的部分过多了,没有充分相信学生,导致写字占用时间过长,读文时间减少了,学生在进入意境之后,没有充分的读文时间,感觉“读中悟、悟中读”落实的不够扎实,而学生写字的效果没有达到最好。指导写字时过于强调字形,强调每一笔在虚宫格中的位置,而忽略了对字的整体感知。

  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劝学》教学反思篇三: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通过什么方式,他总是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完善,继而让自己的生命丰富和充实起来。可以说,学习对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离开了学习,人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

  自古以来,苦口婆心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大家层出不穷。从孔子“学而时习之”到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再到王安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饱含着名家大师语重心长的激励。古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焚膏继晷”之发奋图强终成一帮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读,终成一代大师的典范……所有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学不可以已”的谆谆教诲。而将这一主张全面,彻底,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劝学》成为千古名篇,也成为几经变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经久不衰。

  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语文教师注重教学语言和表达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响,才能透过语文教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影响一拨又一拨的求学者追求卓越。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传承下来的身后文化底蕴通过思维的外壳彰显出来。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学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后在进行流畅,有文化意味地表达,向着言简意赅的方向努力,力争让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自己的口中更美丽地凸显,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没有能够做到圆满。这次的教学,也是响应以及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改精神的实践,我们都盼望着取得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收获。而使用导学案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发散学生学习时的扩展性思维。在《劝学》教学里,基本上让导学案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有了知识的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大胆质询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心里。开了一个好头,但在结束的时候,没有将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了余韵。我们所追求的余音袅袅的效果自然也没有完全达到,也致使学生产生了没有吃饱的遗憾。

【劝学的教案反思】相关文章:

1.劝学的教案

2.《劝学》的教案反思

3.《劝学》教案反思

4.劝学的教案参考

5.劝学的教案设计

6.孙权劝学的优秀教案

7.语文劝学的教案范文

8.劝学的经典教案设计

上一篇:劝学的诗句 下一篇:劝学的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