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只看不读的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只看不读的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只“看”不“读”
①一位学者问他的研究生读过《三国演义》没有,回答说,没读过,但看过。就是说,只看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没去读小说原著。
②这种对中外名著只“看”不“读”的现象,时下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③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传媒,吸引了很多人去“看”它,应该说是件好事。但是看电视不能代替人们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其他形式;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尤其不能代替阅读文学名著。把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自然有它的长处,它强化了通俗性、直观性和娱乐性,它比原著裹挟了更多的人。但是荧屏上的“名著”,绝非名著本身。名著的一些精髓是电视剧无法再现的。文学名著的内蕴,只有经过认真阅读、反复咀嚼,才能够领略到。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只是“二手货”,只看看电视剧,凭借从中获得的直观感受,那是很难真正亲近文学名著的。
④由此我想到正在兴起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电子化,可说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重要的出版技术革命。它将在许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传统的出版观念。VCD光盘等多媒体读物,图文并茂,加强了读物的形象性、直观性,它必将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我们要充分重视它、发展它。但我不相信以电脑屏幕作为媒体的“看”名著,能完全代替“读”名著原作。所谓“读与写将成为过时的技能”、“书籍将走向灭亡”的论点,恐怕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呢?重要的一点,就因为人在接受文化的浸润上,“读”不同于“看”,它较之于直观性的'“看”,具有更多的思辨性。古人说:“俯而读,仰而思。”读总是和思联在一起的。孔子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表示在“读”的过程中,对书的内容要反复思索,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出版走向高科技,好多事情使人一“看”就明白,有助于人们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与教育。但是“看”不能完全代替人们在深入接受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与思索。“看”包办代替不了“读”。
⑤咀嚼,思考,都是要花一点力气的。真正花了力气,才能真正有所得。基于此,我想,一些古典名著的传播,不仅不能以被改编成电视剧为满足,即使在出版上,也不宜过多地在通俗化上下功夫。当前,有些文言经典作品先被白话翻译;翻译不足,则进行改写;改写不足,则进行图解,由“读”改成“看”。应该说,用心是好的,是为了使古典名著更多地流行;但在这方面过量倾注热情的结果,使经典名著变成了失去原味的通俗读本。读者虽然可以快速直接地进入某些故事,但是却领略不到原书的一些深邃内蕴与语言魅力。那些弱化了读者咀嚼能力的通俗化、图解化的工作,可能最终堵塞了读者通向经典文化的道路,这个问题不能不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大声疾呼要“咀嚼文义”,为学者不可只“看”不“读”。
1.第②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③段内容和下面的提示,抓住其中关键性的词语,说说第③段中加直线句子的含义。
“二手货”表明了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不能等同于________,它无法再现________,“很难真正亲近文学名著”,表明了只看这类电视剧,获得的仅仅是________,是很难________。
3.第④段中画曲线的两句名言是证明什么观点的?引用名言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的“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它比喻读书只有反复思索,反复品味,反复咀嚼,才能抓住内容的________。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__。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说“咀嚼,思考,都是要花一点力气的。真正花了力气,才能真正有所得。”举出你读书的例子,谈谈读书时花力气咀嚼、思考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摆出问题的严重性,说明论述这个问题的必要性。
2.文学作品的原作,精髓,直观感受,真正亲近文学名著的
3.证明认真阅读、深入思索其中的精髓的重要意义。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简洁。
4.精髓,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5.“看”名著代替不了读名著,对于经典文学作品,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抓住精髓,吸取精华。
【论只看不读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3.患盗论阅读答案
5.刑赏论阅读及答案
6.论生长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