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李红霞学校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表述,总体上讲它是学校内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取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等。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学校文化建构本质上必然要实现以人文价值为主导的教育文化回归,最终实现学校文化向主体的完全内化。这种内化是组织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又被称为组织成员公民化的过程,是个体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的过程,其决定因素是群体价值意识的建构。
群体价值意识是社会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知识、情感、意志、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总和。群体价值意识也称为同类价值意识。“同类价值意识”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提出的。吉丁斯认为同类价值意识是生物及人类社会原始的动力。它始于生物有机体的同情,继而发展为高级动物和人类的同情、爱情及同类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一切社会的组合、团结、互助、合作以及相互适应等等,皆依赖于同类价值意识。其实,同类价值意识并非像吉丁斯所说的那样,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有同类价值意识。同类价值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参与中接受文化价值意义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群体价值目标的适切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目标的提出和选择,必须从客观环境出发,符合具体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应该有不同的价值期望。不切实际的价值目标和期望,不利于指导个体的活动,也就不利于培养个体的自我价值意识。自我价值认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和群体的价值理想、目标及其社会化方法有关,同时也和群体文化的生命力、权威性等有关,甚至和个体前社会化的价值参照系统及在群体中所处的身份、地位等有关。这中间有许多矛盾性和相关性。自我价值认同实际上是一个群体价值整合与自我价值顺从和适应的过程。
学校组织中,每个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既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促进发展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的实践是一个群体参与的过程,是个体间在行为方式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过程,也是群体成员执行群体价值期望、实现自我价值认同的价值思维方式同构的过程,而群体价值意识正是这种互动或交互作用的产物。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使他们能够自觉执行学校的要求,将组织目标认同为自我的目标,即形成群体价值意识。因此,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群体成员价值思维方式同构化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校文化建构群体价值意识的一般法则,也表现了群体价值意识建构发展的规律。这里的建构不仅是意义的建立、构造、积累和凝聚,更是学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内化。学校中的不同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取向,对群体也就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老教师比一个新来的`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及归属心理也要强烈得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时间长,与学校文化联系密切,群体价值意识深厚。
学校文化建构的关键是形成群体价值参照系统。群体价值参照系统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不同群体的经验、知识、思想、情感、意志、观念以及规范,它既是群体的价值认知系统,又是群体角色的取向系统,它是群体文化不断积累形成的价值心理倾向和观念取向,是一种社会群体内在的价值意识,或者说是群体文化价值内化的心理定势,它受到群体文化结构的支持与控制。
群体成员理解并接受组织上传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和期望,虽然是不可见的,但在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组织通常通过社会化的程序,为传播和加强这些价值观和期望,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投入大量的精力,使群体价值参照系统更加鲜明,更加稳定,进而被群体成员所共享。
摘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总第224期(选入时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关于“群体价值意识”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 群体价值意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知识、情感、意志、观念、心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B. 群体价值意识也称为“同类价值意识”,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提出的。吉丁斯认为同类价值意识是生物及人类社会原始的动力。
C. 群体价值意识始于生物有机体的同情,继而发展为高级动物和人类的同情、爱情及同类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
D. 群体价值意识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具备,一切社会的人际交往皆依赖于同类价值意识。
E. 群体价值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参与中接受文化价值意义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1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 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建构这种群体价值意识的决定因素是个体能否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
B. 群体价值目标既必须从客观环境出发提出价值目标,又应该对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有不同的价值期望,因此很复杂。
C. 一所学校的教师只要多参与群体活动,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对学校的认同感及归属心理就会更强。
D. 组织通常通过社会化的程序,为传播和加强传统所固有价值观和期望,投入大量的精力,使之被群体成员所共享。
14.作者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其建构的关键是什么?(4分)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联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清华日晷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其上有一句铭文:“行胜于言”,它已成为清华大学秉持的校风,也是对清华大学在“爱国、奉献”的传统下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注:日晷,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象征着惜时如金、时不我待。)
试题答案:
12、【答案】B、E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A.无中生有。“群体价值意识”并不包括“心理”和“道德”。此外,选项漏掉了“成员”前面的限制语“群体”,也犯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见文章第二自然段。B. 符合文意。见文章第二自然段。C.张冠李戴。是吉丁斯的观点而不是文中的观点。D.不符合文意。在文中,作者并不赞成吉丁斯这一观点。见文章第二自然段“同类价值意识并非像吉丁斯所说的那样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有同类价值意识”。E. 符合文意。见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13、【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析】A.因果颠倒。组织成员能否社会化,即能否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其决定因素是群体价值意识的建构。见文章第一自然段。B.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认为“群体价值目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见第三自然段。C.“只要……就……”过于绝对。见原文“老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及归属心理更强烈,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时间长,与学校文化联系密切,群体价值意识深厚”D.符合文意。见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14、【答案示例】从文化建构的价值意识角度分析, 作者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建构的实质就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其关键是建立群体共享的价值参照系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第四、五自然段。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说: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又在第五自然段中说:学校文化建构的关键是形成群体价值参照系统。考生在审清题意后,务必找准答题区间,再作适当整合。
【技巧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作者对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学校文化建构关键的看法,所以考生应该先整体把握文意,这样就不难发现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第四、五自然段,然后就可以适当整合要点了。
15、【答案示例】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让学校中的不同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清华日晷上的铭文:“行胜于言”已成为清华大学全体师生所拥有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也成为了清华大学秉持的校风,也是对清华大学在“爱国、奉献”的传统下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答题时,首先是观点要鲜明。其次,从文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主要是概括使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三步是举例论证。第四步要联系题干上的材料进行分析。
【技巧点拨】这虽然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但考生要整体把握全文,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并与原材料一一对应,然后用它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别忘了联系原材料进行分析。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阅读题和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