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山中访友》教后记示范

时间:2021-08-31

  《山中访友》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我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作者,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两个新的生成点。一是课题是否可以改成《山中观景》;二是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是什么。教学中只是做了简单解答,总觉得没解决透,因此教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并将答案做了整理,如下:

课文《山中访友》教后记示范

  一、课题是否可以改成《山中观景》

  以《山中访友》为题更好,因为在这个题目中作者将大自然人性化了,“友”是文眼,也是文章的切入点,情感的生发点,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达到了人与物的交融、统一,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

  另外,“访友”,引起读者的联想,使文章象童话般神奇,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再者,这个题目也可以使读者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仿佛这些自然界中的朋友也是我们大家的,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是什么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例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由此而产生的联想。

  另外,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也都是作者的联想。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引发的联想;“骄傲的孔雀”,把孔雀当作人来写,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在了一起。还有借喻,也是把联想和实在的事物写在一起的,如《沙漠里的“船”》(课文标题)。至于排比,倒跟联想没有密切的联系。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了……。这些想象都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个小女孩。不仅这样,作者(安徒生)还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孩子应当不受冻挨饿,应当跟人们一样欢度圣诞节,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温暖。“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奢望。作者写出这一理想社会的想象,是要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课文《山中访友》教后记示范】相关文章:

1.课文《山中访友》教后记

2.山中访友课文

3.《山中访友》的课文简介

4.山中访友课文简介

5.山中访友课文原文

6.课文山中访友原文

7.山中访友语文课文

8.《山中访友》的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