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多是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等待葛多》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等待葛多
王洋
葛多回来了。
那个六月的午后,我照镜子时发现头上长出了几根白发,我说:“孙俪,给我拔白头发。”
孙俪坐在阳台上,我的头枕在她的腿上,阳光下,我的白发格外醒目。
孙俪的手温柔地抚过我的头发和脸颊,我惬意地躺在她的怀里,太阳光晒得我迷迷糊糊。就在我快要迷糊过去的时候,我听见孙俪说了一句:“葛多回来了。”
葛多回来了。我醒了,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
我听见孙俪又说:“葛多回来了,我要去找他。”
孙俪和葛多最后一次相见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两个人席地坐在沂河边的沙滩上,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在这六月里,葛多挥舞着双手对着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这句豪言壮语似乎成了葛多的谢幕词,从此以后,他从孙俪的生活中消失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我和孙俪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婚后的日子是琐碎而单调的,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刀子削去了我青春的锋芒,在我的眼角、额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葛多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为青涩年代的墓志铭,青春不再,日子像和尚手中的木鱼,敲一天是一天。
孙俪似乎还在怀念着那个激情四射、壮志满怀的葛多,她还没有从梦里醒来。她整日埋怨我窝在那个不死不活的单位里混日子,让她恼怒的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单位里至今仍是一个大头兵,任别人呼来喝去。
吵架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的最后,我们经常为了一点鸡零狗碎的琐事吵得天翻地覆。
在一次争吵过后的午夜,我听见孙俪在梦中喊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现在,葛多回来了,我该怎么办?
我出了家门,尾随孙俪而去。
孙俪沿着出城的道路一直向北,再向北。人流稀了,车辆少了,沂河展现在眼前。
孙俪轻车熟路地沿着河岸西行,穿过一片小树林,孙俪从河沿的台阶下到一片空阔的沙滩上。
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孙俪静静地站在沙滩上,一任风吹乱她的乌发,掀起她的衣角。
黄昏降临了,落日的余晖淡淡地洒在孙俪身上,她的脸上竟然呈现出了少女般的红晕,她的目光清澈而深情,她拢了拢鬓角的乱发,用少女般甜润的嗓音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孙俪的深情呼唤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十年前那个六月的午后: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沙滩、盘旋的水鸟、仰脸倾听的孙俪和侃侃而谈的我。
在那个多情的季节里,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孙俪已经被我的言语蛊惑了,她眼神迷离,两腮酡红,深深地沉醉在我编织的梦网里了。在我的“演讲”中,未来已经幻化成一条金光大道,无限伸展,触手可及……讲到最后,我站起身,挥舞着双手对着滔滔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夜幕悄悄降临了,远方的城市已点亮了星星点点的街灯。孙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对着茫茫夜色呼唤着:“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呼唤声惊飞了一只水鸟,鸟儿扑腾着翅膀飞向了天空。这只腾空而起的水鸟突然把我的一颗沉睡的心扇动得猛跳起来,我感觉双臂像长了翅膀,我的嗓子痒痒的,我身轻如燕,展开双臂朝着呼唤声响起的地方飞奔而去:“孙俪,我来了——”
我和孙俪手牵着手回到家,打开房门,灯亮的一刹那,我和孙俪都笑了。
葛多真的回来了。
12.文中多次写到“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等景物,作用是什么?
13.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14.小说中“葛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15.小说结尾说“葛多真的回来了”,作品这样安排结局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2.①描写沂河优美的自然风光,渲染静谧、优美的环境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烘托葛多年青时的英姿勃发、壮志满怀。③前后照应,触发主人公思想转变,推动情节发展。
13.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我”为明线,以曾经的“我”(即葛多)为踏线,叔线结构,组织情节发展。叙述中两线交织,在人物切换中表现人物,丰富人物性格。将现实中“我”的平淡、单调和过去“葛多”的激情、昂扬比对,深度开掘小说“呼唤易于流逝的少年豪情”这一主题。
14.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小说从“葛多”到“我”,再到“葛多”,由热情到平淡再到重焕激情,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更能突出“生命不应自甘平庸,要激情满怀,不断进取”。
15.不合理。①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理想抱负,但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我”十年没能振作,能突然转变吗?②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埋怨、恼怒,天翻地覆的争吵,十年没能吵醒“我”,仅一次沂河边的呼唤就能唤醒吗?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的“等待”揭示的是现实中人们的平淡与麻木。“等待”一词意味不言而喻。如果安排“葛多没能回来”,不是更能引入深思和批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