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诗歌中的酒意象(2)

时间:2021-08-31

一、“头上两般幡胜影,一时飞入酒杯?a href='/wenxue/banbao/' target='_blank'>小报D―俊爽豪迈之酒

  在秦观入仕之前,即熙宁二年(1069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在这期间,秦观“多以纪游之作为主,可以说是其创作上的发轫时期”,酒意象也给其诗风带来了俊爽豪迈之气。他在《幽眠》一诗中提到:“较计亦何补,徒然非慨慷。不如听两行,一概付酒觞。”全诗“慨慷”、“一概”等字眼写得大气洒脱,表现出诗人超脱生死,不惜将生命付诸“酒觞”,诗人的豪情壮志、俊爽之气溢于言表。

  元丰八年(1085年)至绍圣元年(1094年),这个时期,秦观经历了两次政治上的打击,“一次是元佑三年(1088年)苏轼与鲜于以贤良方正荐之于朝,未几被斥回蔡州;一次是元佑六年(1091年)七月,……因受洛阳党贾易弹劾而罢。”这一时期,除了游山历水之外,也“增加了对政治的关心”,可以说是他“创作的发展时期”。元佑八年癸酉正月十六日,45岁的秦观遭遇了人生的打击之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制诏行闻降紫泥,簪花且醉玉东西。羌人谁谓多筹策?止有黔驴技一蹄。(《次韵出省马上有怀蒋颖叔》其二)

  这首诗抒发出秦观的豪情壮志和报效朝廷的信念。诗中体现了秦观豪放风格的一面。“羌人谁谓多筹策?止有黔驴技一蹄。”以酒论事,以酒论政,毫无畏惧。此时的秦观已是贫病交加,饱受迫害。但他依然大义凛然,以“黔驴技穷”来蔑视恶势力,爱国情怀得以突显。“止有”一词加强了语气,也衬托出秦观的豪放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正是他以内心孤傲来对抗外敌的藐视与嘲弄的方式。秦观俊爽豪迈的一面恰是在这类诗歌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秦观“创作上的成熟时期”是绍圣元年(1094年)到元符三年(1100年),此时的少游,身处放逐之中,在被贬谪的日子里,秦观于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处州闲题》:“清酒一杯甜似蜜,美人双鬓黑如鸦。莫夸春色欺秋色,未信桃花胜菊花。”这样颇有信心的诗句。时值新旧党争,秦观被贬处州,他将新党喻为“春色”,将旧党比作“秋色”,而自喻“菊花”。纵使春秋互斗,政敌当前,也难以抹杀自己的傲霜风雪,终“胜菊花”。一个“胜”字,表达出诗人的雄心壮志,乐观的心态。酒“甜似蜜”,无苦闷之意,更增俊爽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