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中的月(3)

时间:2021-08-31

  四、用月反衬诗人被谗遭贬的孤寂悲愤

  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诗人为琵琶女的身世而落泪,也为自己的不幸而伤怀。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心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沉醉叹息。白居易被贬浔阳,所在地势荒僻,环境恶劣,卧病悲切,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诗人说他被贬浔阳,每天都很快乐,闲适独酌,快意自在,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其实,诗人并不是诗意地栖居在浔阳,并不是流露远离喧嚣的恬静与惬意,而是一种无奈,一种哀怨。政治上被谗遭贬的打击让诗人悲哀苦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面对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诗人借酒消愁,希望用酒把断肠裂腑的伤痛全压到心底去。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有模糊的背影;烈酒颤动了他的双手,他的手里,有沉重的酒杯。一个不得志的被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辛酸和悲愤表露无遗。

  月,作为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在《琵琶行》中丰富深化了某些特定的意蕴。它或直接或间接、或实或虚地烘托了环境气氛,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心理。“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丹纳《艺术哲学》),月在《琵琶行》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景象与形成的表达效果,是人工创造的景象所无法比拟的。秋月春风所营造的氛围,茫茫江月所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