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写作背景资料(2)

时间:2021-08-31

  4、平凡的世界人物点评

  读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把孙少平与孙少安相比,少平无疑是作者付出笔墨更多的一个。可能也因此而忽视了少安。对于他们两个,少安留给我的印象更深一点。孙少安生活的曲折并不比孙少平平坦。只是由于孙少平的经历更加的富有激情而让我们的目光投向了他。事实上作者也有意的把他们两人做了比较。 孙少平:一个20对左右的青年,能够走出农村,向命运挑战,试图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来改变和把握自己的命运。并且能够不悲不叹,直面现实,脚踏实地,真诚待人。这样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哪怕被生活击打的遍体鳞伤,我们也应把他当英雄去看待。但这样的人,他总有一天会看见希望之光。没有文凭,没有漂亮衣裳,经受生活的洗礼,在现实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坚强而自尊的活着,在我看来,这就是生活的强者。

  (一)孙少平——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

  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孙少平走过的路可谓布满荆棘,中学时只能啃着“非洲”黑面馍支撑学业,毕业后外出闯荡只能做小工背石板,即便是招工入煤矿也是在恶劣环境中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活。当然,在本书中,承受苦难的并非孙少平一人,其兄孙少安所背负的苦难甚至要远大于他——至少孙少平还能在父兄的支持下完成高中学业。但与孙少安及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孙少平对苦难有着主动选择和迎接挑战的勇气,他甚至能够将对苦难的体验升华到人生哲学的境界:“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受尽折磨,但他不仅仅将此看做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低贵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自己历经千心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正是孙少平在巨大的苦难中表现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激情,以及面对困难的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才使得这个人物显得熠熠生辉。道德的善良是孙少平的另一个特点。在自身积极追求和田晓霞不断引导下,他与生俱来的质朴与善良逐渐蜕变成为道德力量。在学校时他先后救过曾深深伤害过他的两个女子侯玉英和郝红梅。如果说救侯玉英还是良知的本能驱使,而救郝红梅则已是十足的理性举动。此时孙少平已形成自己完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他写信婉拒侯玉英求爱,显得成熟而仁厚,与入学初的偏激与自卑判若两人。再到后来为救被包工头胡永洲欺辱的小女孩小翠而不惜自毁饭碗、与黑恶势力势不两立,已是纯粹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形象。《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孙少平有些相像。他们都出身于贫苦家庭,都是高中毕业,都是当地农村的佼佼者,都曾在理想和现实巨大落差中痛苦煎熬,都将城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地。

  但两个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高加林对现状是被动接受的,如果不是靠叔父,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农村,他接受巧珍的爱情就表示他当时已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做好一辈子务农的准备。而孙少平则将人生道路把握在自己手里,勇敢地挑战现状。高加林的性格是阴郁的,而孙少平是乐观、积极的。面对困境孙少平始终表现出一种征服者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凸显出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斗士的形象。

  孙少平在作者的笔下,一步步走向成熟。走下大牙湾矿井,成为一名普通矿工,在了解我国矿业落后,煤矿资源珍贵的国情后,滋生了责任感。没有接受调动,没有自己创业,当个80年代的万元户。 孙少安:提起这个人,首先我们要赞叹的是: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小学毕业就辍学回家,开始和父亲共担生活重担。这种勇于承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为那些所谓的智者所不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已明白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是亲情。当然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精神支柱会扩大为亲情、友情和爱情。这是个没有理论指导的生活中的实干家,一个改革中的先觉者,更是优秀农民的代表。

  在承包了砖场,成了“农民企业家”后,为自己的村修建了一所学校。这样一个“农民企业家”已经能够这样支配金钱,使我们感叹真正的素质、能力、金钱观只有生活的课本来的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