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莫言:【乡风】之红高粱(2)

时间:2021-08-31

  莫言当时看到张艺谋的形象就像个生产队长,顿觉亲切。他就凭这感觉把版权给了他。

  电影中那明快而张弛有度的节奏,生动而富有冲击力的视觉画面令业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激情四射、才华横溢的张艺谋提升了莫言小说中的精神强度,构筑了一座把莫言引向西方的桥梁。同时,电影《红高粱》也造就了张艺谋、巩俐、姜文,让他们红遍中国,闻名世界。

  《红高粱》完成于1984年的冬天,其时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的莫言着手构思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乡。

  莫言小时候家乡的气候与现在不同。那时经常下雨,每到夏秋,洪水泛滥成灾,种的矮庄稼会淹死,只能种高粱,因为高粱的杆很高。那时人口稀少,土地广阔,每到秋天,一出村庄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高粱地。而在更早的20世纪30、40年代,这里雨水更大,人口更少,高粱更多。许多高粱冬天也不收割,为绿林好汉们提供了天然屏障。莫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决定把高粱地作为舞台,把抗日的故事和爱情的故事放到这里上演。确定了这个框架后,莫言只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在新时期文坛产生过影响的作品初稿。后来很多评论家认为,在莫言的小说里,红高粱已经不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象征了民族精神。

  《红高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莫言所住村庄的邻村。

  抗日战争时期,在高密当地先是游击队在胶莱河桥头上打了一场伏击战,消灭了日本鬼子一个小队,烧毁了一辆军车,这在当时可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过了几天,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回来报复,游击队早就跑得没有踪影,日本鬼子就把那个村庄的老百姓杀了一百多口,村子里的房屋全部烧毁。在莫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余占鳌以及英勇奋战的伏击队员们身上,知情的高密人会肃然起敬地想起这场战斗的真正指挥,即是国民政府在高密西北乡组建的抗日第六游击总队队长曹克明以及部属们威武不屈的英姿;从惨遭剥皮的罗汉大爷身上,人们会回忆起当年的高密公婆庙村民张西德被日本鬼子刀剥额头的惨烈场面。

  莫言正是立足于高密大地,将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纳入了独特的艺术结构中,从而写出了一系列有着独特的地域历史氛围和地域人格色调的佳作。许多年过去了,莫言对《红高粱》仍然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小说的叙述角度。他以前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了“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可以很直接地表达出来,叙述起来在非常方便。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也开阔得多,这在当时是一个创新。《红高粱》之所以当时引起了轰动和巨大的社会反响,就是因为作品表达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共同心态,那就是在长时的个人自由受到压抑后,张扬了个性解放的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1987年,莫言从山东老家回到北京时,深夜就听到有小伙子在吼叫:“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当时,全国满大街都在唱这部电影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