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

时间:2021-08-3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4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⑴ 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⑵ 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⑶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三月:阳春三月。

  下:顺流而下。

  碧空:蓝天。

  尽:消失。

  惟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