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孟浩然真是一位超然物外,完全自愿的疏离官场,终生过着啸傲山林,纵迹江湖的逍遥隐士吗?事实并非如此,孟浩然同大多数的隐逸之士一样,都没能也不可能做到“浑身静穆”,[4]他的思想中也沾染着多世俗的尘埃,并且一度热衷仕进。我们可以从孟浩然的诗作中体会他这种仕隐出处的矛盾冲突,感悟他波澜起伏的心路历程。在这里,笔者并非是想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一些信而有征的材料加以怀疑,甚至是否定,而只是想把前人某些相对片面的论述加以补充,使我们对孟浩然思想(主要是其隐逸思想的发展)有一种更贴近于真实的认识。
一
孟浩然生于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卒于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40年),据史料记载,孟浩然在他五十二岁的一生中奔走于京洛,漫游于吴越湘汉之间共约八年,先后客张说和张九龄幕府共约六年,其余时间均居于他在故乡襄阳郊外的别墅涧南园及鹿门山,其经历是相当简单的。然而,“经历简单,并不等于说这个人的思想也简单。”[5]虽然诗人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或优游山水,但这并不说明其隐逸思想是诗人思想的全部内容且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我们不能止步于史书中简单的记述,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从于前辈文人以偏概全的定论。笔者认为,要研究诗人的思想,还是应该从最直接的材料,即诗人作品中去体味和感受。
在孟浩然的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事件,无疑是其中年入京应试不第了,这件事不但是孟浩然一生的转折点,而且毫不夸张的说也对唐代甚至中国诗史有着一定影响。我们可以此作为分界点,对诗人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与行止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理清诗人隐逸思想的发展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