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笔下农民的形象(2)

时间:2021-08-31

  一、悲惨命运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日益破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农村更是苦不可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农民生活日益困苦。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造就了农民悲惨命运的种种。 ­

  在小说中,鲁迅不惜笔墨把农民穷因潦倒的生活状况于叹息同情之中表现出来,以农民的悲苦引发人们的思考。在《故乡》中,“我”印象中的闰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少年英雄”,可是20多年后年仅40多岁的闰土,却变成了另一个样子:紫色的圆脸已变成灰黄了,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一顶破毡帽,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像秋风中的枯叶。这些外貌的变化记录着闰土苦难生活的历史,“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家庭环境不仅剥夺了他的青春,蚕蚀了他的活力,麻木了他的神经,而且简直使他变成一个木偶式的人。鲁迅只不过几笔就把闰土20年前和20年后的对比极强的肖像和两个发人深省的细节表现了出来,就把闰土苦难、悲惨的生活和复杂、空虚的内心世界,以及造成他这悲剧性格的社会,思想根源揭露无疑。真是,只要看到闰土这张痛苦的笑脸,我们就看到了旧中国农民的深重苦难,只要听到他呼叫“老爷”的声音,我们就会从心里感到震颤,是封建思想在“我”和闰土之间筑起了一道心墙,是封建思想把“少年英雄”变成了“一具木偶”。不难想象,生活的重压,迫使他承认严酷的封建等级制度,遵从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他希望改变命运,但又把改变苦难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虚妄的对偶像的迷信崇拜上。我们不难看出,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在黑暗反动的封建势力统治之下的农民,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巨大的摧残,但他们还没有觉醒起来,依旧过着痛苦麻木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只要是社会制度不发生变化,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作者怀着深切的同情,把希望寄托在新一代身上,希望他们将会走出新路来,过着老一辈没有经历过的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