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离骚》长篇抒情诗(2)

时间:2021-08-31

  党人即结党营私的小人,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们只顾苟且偷安,使得楚国的前景变得危险而狭隘。而且,他们不但竞进以贪婪,凭不厌乎求索,还内恕己以量人,各兴心而嫉妒,认为诗人受到重用阻挡了他们的道路。于是谣诼纷起,谓余以善淫,诬蔑诗人是淫邪小人。

  那么,掌握最高权力、因而能够决定上述双方的成败并由此决定楚国命运的楚王,又如何呢?他却是昏庸糊涂的。由于楚王是楚国的象征,诗人对他抱有绝对的忠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他也一度信任和重用诗人,最终却受了党人的蒙骗: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斎怒。进而背弃了与诗人的成言,悔遁而有他,由此导致了诗人的失败。

  屈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处在完全孤立的境地。但这却进一步激起了诗人的高傲和自信。他反复地用各种象征手段表现自己高洁的品德:饮木兰之露,餐秋菊之英;戴岌岌之高冠,佩陆离之长剑;又身披种种香花与香草。同时,诗人坚定地、再三地表示:他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妥协从俗,宁死也不肯丝毫改变自己的人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然,屈原在理智上是坚定而明确的,但这并不说明他在感情上不存在迷惘和痛苦。《离骚》后半篇借助神话材料,以幻想形式展示了他的内心深处的活动,和对未来前途的探索。一开始,诗人假设一位女嬃对他劝诚,认为他的婞直不合时宜。这也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想法。但紧接着,通过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舜)陈辞、表述治国之道的情节,否定了女嬃的批评。而后他又在想象中驱使众神,上下求索。同时,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离开故土。

  既不能改变自己,又不能改变楚国,而且不可能离开楚国,那么,除了以身殉自己的理想,以死完成自己的人格,就别无选择。全诗总结性乱辞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