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诗之赏析:儒道释山水 出入亦关情(2)

时间:2021-08-31

  (一) 思想内容:意欲治国济天下,却阻仕挫作谪仙

  李白在经历其人生前期的初次漫游——蜀中漫游之后,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于开元二十四年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和求仕的时期。在历经十六年的艰辛游历后,李白才终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而被玄宗征召录用,然而正当他自认为可以一展平生抱负时,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黑暗却给了他重重的一拳,他的安邦济世的理想落空了,这也给早年存在于他脑海中的儒家正统的入仕报国的信仰打上了问号。后来当他遭到统治集团的排挤之后,他带着满怀遗憾和失望离开了长安,从而又将其对于理想的怀念和对于现实的不满寄托在了山山水水之间。其实按照儒家的观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要根据人生的“遇合”来决定行事方针的。李白的 “出世”与“入世”,决定于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需要,“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商山四皓》),“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吾不凝滞于物,与时推移,出则平交诸侯,遁则以俯视巢、许。朱绂狎我,绿萝未归,恨不得同栖烟林,对坐松月”(《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纵观李白一生,他始终在追求,却又多次受到打击,从而使得主导其人生的儒家思想夹杂了道家与佛家的思想,难怪清人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⑴此外,“谪仙”是李白初到长安时贺知章送给他的,但恐怕李白自己也万万没想到在几经沉浮之后,这个词竟成为他的一生的形象概括。另外再说,抛却李白的山水诗中社会历史和经事观念,对于中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和热爱也是李白山水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白把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作为平生一大追求。李白自幼喜爱山水,他在青年时代写的《大鹏赋》借大鹏的视力扫描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大鹏是李白的化身,他要实现他那伟大政治抱负,使祖国更加兴盛。他那“视三山”、“观五湖”、“抚四海”、“吞八荒”的魄力,既表现出他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对祖国辽阔疆土无比热爱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