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一生三件事

时间:2021-08-31

  他一生三件轰动事:骂战鲁迅,被左翼文人围攻,与比他小28岁的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现代作家梁实秋病逝。

梁实秋的一生三件事

  梁实秋(1903年1月-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生平简述】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即今清华大学之前身);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获哈佛大学英文系哲学博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27年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1927年到1930年间,和鲁迅展开关于文学的阶级论与人性论的论战;

  1938年因“抗战无关论”受到抨击;

  对日抗战时曾居四川;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长、大同大学董事;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中华民国台北市。

  梁实秋是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後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後主编过《世界的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40岁以后著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