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2)

时间:2021-08-31

《兰亭集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癸(ku)丑修禊(al)流殇fallozls)游目骋(汕ellg)怀

  B.激湍(tuAn)形骸(hi)嗟(仰)悼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管弦(d加)虚诞(dbo)趣()舍万殊

  D.悲夫(fo)锋镝(df)瓮牖(…加)度长挈()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变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A.晤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A.夫人之相与与:结交

  B.曾不知老之将至曾:曾经

  C.向之所欣向:过去

  D.未尝不临文嗟掉临:面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兰亭集序》教案 篇3

  【复习目标】

  1、 复习本课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及翻译重点句子。

  2、 记诵全文。

【复习流程】

一注音(5分)

  癸(ɡuǐ)丑 会(kuài)稽 修楔(xì) 激湍(tuān)流觞(shāng) 管弦(xián)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晤(wù)言一室之内 趣(qū)舍万殊

  一死生为虚诞(dàn) 曾(cēng)不知老之将至 若合一契(qì) 放浪形骸(hái)

  嗟(jiē)悼(dào) 感慨系(xì)之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10分)

  1、群贤毕至(全) 2、少长咸集(都)

  3、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4、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藏的感情)

  5、是日也,天朗气清(代词,这) 6、信可乐也(诚,确实)

  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交好)(低头仰头,比喻很短的时间)

  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依,随着) 9、虽趣舍万殊(进取与退让)(不同)

  10、感既系之矣(附着) 11、不能喻之于怀(晓,懂得)

  1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

  13、列坐其次(排列) 14、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1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通“故”所以,因此)(看作一样)(是)

  16、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17、或取诸怀抱(之于)

  18、晤言一室之内(对面谈话) 19、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20、向之所欣(向来) 21、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着)

三、一词多义 (15分)

  次:(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次一等)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有序的排列)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5)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到达,最后所达到的结果)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5)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表示、表达 )

  (6)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用尽)

  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

  盛:(1)虽无丝足管弦之盛(多,这里是“热闹”的意思)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3)胜地不常,盛宴难再(盛大)

  (4)今又盛寒,马无稿草(程度深,极,非常)

  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限)

  (2)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年之后(一周年)

  (5)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服丧一年)

  于:(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在)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对于)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到)

  (4)不能喻之于怀(在)

  (5)亦将有感于斯文(对)

  所以:(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用来……)

  (3)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方法 )

  之:(1)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2)及其所之既倦(动词 往 达到 )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

  (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 的)

  (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指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6)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晤言一室之内(助词 的)

  以:

  (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介词)

  (2)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3)足以极视听之娱(用来)

  (4)舟遥遥以轻飏(连词 相当于“而”,修饰)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任用)

  (7)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

  (8)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

  (10)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词,目的)

  三 、翻译句子(6分)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四、名句默写(7分)

  1、(20xx福建卷10年天津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2、(20xx重庆卷)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 。

  3、(20xx山东卷20xx重庆卷20xx安徽卷)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20xx安徽卷)__________________ ,少长咸集。

  5、(10年江西卷北京卷)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

  6、(20xx山东卷)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_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

  7、(20xx四川卷)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五、翻译划横线的句子(7分)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1、 (2分)译文:

  2、 (3分)译文:

  3、 (2分)译文:

  译文: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它的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足够用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申屠敦怎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个道理啊?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